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被认定为东汉晚期佛教造像,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实际上和东海庙同是祠祀东海王刘的建筑群,和佛道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这样一处大型历史文化遗址,应当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海州孔望山摩崖石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它的凿刻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有东汉说、三国至魏晋说、唐代说等。关于石刻的题材问题,除了个别图像的归属还存有疑问外,学术界基本认同这是一处包含世俗道教内容的佛教石刻。  相似文献   

3.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介绍和考证了孔望山摩崖造像 ,确认三大主尊为老子、孔子和东王公 ,并此造像地是仙佛祠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石刻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它的处于浮雕艺术萌芽时期的质朴的风格,它那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浓厚的生活气息,对研究我国绘画雕刻艺术的渊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江苏的汉代画像石刻主要见于徐海地区,以埋入墓室和嵌入桥梁建筑的为多。而摩崖画像石刻却仅见于连云港的孔望山,这种把(山严)(山严)直上的陡崖作为天然的画面,依着壁立迭次的山石塑造大批的人物形象的汉代摩崖画像石刻,在全国来说,亦属少见。一九五六年,被公布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南明山在丽水市城区大溪南,面积0.533平方公里.山上有石梁、高阳洞等众多石景,还有东晋至宋、元、明、清各代摩崖石刻58处,其中云阁崖12处,高阳洞15处,石梁20多处.在云阁崖,有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所题的“灵崇”和北宋大书法家  相似文献   

6.
仙都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丽水地区缙云县境内,有奇峰160座,异洞27个.这里不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满目,传说典故无数,尤其是历代文人贤士留下的摩崖石刻竟多达128处.这些摩崖石刻风格独特,各有千秋,直书和横写兼具,篆隶草楷行齐全;大的一字盈丈,小的不足一尺.书法艺术品位高,名家题刻多,唐代的颜真卿、李阳冰,宋代的苏舜元、留元刚,明代的龚勉、郝敬,清代的袁枚、杜湙,直至现代的书法名家沙孟海都在仙都留有墨迹.其中最珍贵的是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倪翁洞”三字,刻于巨石上,距今已近1250年,古朴严肃、端庄雄健,为稀世之品,故后人建亭加以保护,名“凭虚阁”,现成为仙都的一个主要景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调查报告的研究,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的性质、摩崖造像中道教内容的图像学意义以及造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指出孔望山研究成果对今后从事早期佛教、道教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新发现摩崖石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高窟第332窟的圣历碑及第61窟元代的六字真言碑是建宏历史上的重要碑铭,碑的石质是灰黄刘波色的沙岩。莫高窟附近五个墩新近发现的摩崖石刻,有上元及垂拱年号,该处摩崖的石质与上述石碑的石质相同,上元几字的书法与刻工都很有水平,应是镌刻高手所为。推测此处摩岩是莫高窟部分碑石的产地,而且沿用的时间很长。是与石窟建窟历史有关的遗址之一,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石门洞为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十二洞天,是浙江省著名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它位于青田县城西北31公里的瓯江南岸,以奇山秀水、摩崖题刻、森林和草海为特色,由石门飞瀑群、刘基读书处、灵佑寺、草海、仰天湖、透天洞、碑廊等200多个景点组成四大景区.石门洞摩崖石刻早在1963年就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南朝宋的谢灵运、盛唐的李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元末刘基少年时的老师郑复初、明代的汤显祖、清朝的阮元,直至当代文豪郭沫若等都曾为石门洞赋诗题词,保留至今的摩崖石刻有117处之多(其中碑刻29处,全在碑廊里).正篆隶行草书法佳作,纷呈异彩,极具艺术价值,犹如一座天然书法展览馆.上图即为其中的一处.  相似文献   

10.
三岩寺位于丽水城西北1km,是名闻遐尔的风景名胜,景观独特:白云、朝曦、清虚三岩鼎足而立,三岩之下是三个黑黝黝的洞穴.居中的白云岩最高,有瀑水从岩顶飞落岩前小潭中.三岩寺的岩壁上留下了从唐朝到近代的游人题刻30余处,给气象森罗的三岩寺平添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古雅气派.其中刻石时代最早,价值最高,最为珍贵的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正书“雨崖”两个擘窠大字,直径有1.5m,体势方正、笔力俊迈、纵横开合、风采动人,在诸题刻中独具庄严之感.惜在1940年遭日机轰炸震断,倒在潭中20余年.1963年政府加以修复重竖,并将三岩寺摩崖石刻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图为三岩寺摩崖石刻之一———“三岩胜境”.  相似文献   

11.
12.
九华山摩崖石刻现存五十多方,历宋、元、明、清、民国一千余年,不断增加。石刻主要集中在天台、东崖和刘冲等处,表现形式既有图像,也有文字,以文字为主;表现内容既有佛教、道教等宗教性内容,也有揽胜抒怀、寻隐诗作等非宗教性内容。石刻的作者主要为地方主政者、游山士大夫、乡贤人士和僧人。  相似文献   

13.
14.
产生于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石刻中的吹奏乐图像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我国上古时期吹奏乐器的产生发展过程看,孔望山石刻中的吹奏乐器在我国吹奏乐器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宜州会仙山,又名北山,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区龙江北岸。相传古时,曾有仙人跨鹤集会于此山,故名会仙山。会仙山海拔378米,方圆约3公里。山间草木葱茏,石奇油幽,有白龙洞、百子岩、雪花岩等溶洞较具特色,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客曾深入考察会仙山各处溶洞,曾在其名著《徐霞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永州由于元结的倡导,道学及党争的兴起,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水石"、"寓贤"为主题的摩崖石刻群体景观,不仅内容不同于墓铭、造像,而且数量众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为唐宋时期永州境内摩崖石刻的编年,体裁包括题名和诗刻,其中部分仅见于文献记载,石刻实物今已不存。编年据金石著录和方志文献汇集而成,初步统计摩崖石刻共计580项。  相似文献   

17.
永州道县大偾石刻,2008年5月3日新近发现。石刻位于道县城西约40公里仙子脚镇大偾村后半山中,面积约3平方米,有摩崖石刻共7方,记载“大债熊氏,舂陵望族也,宅后有石,号日文光”等内容,其中唐代、明代石刻保存完好。据地方志记载,石上原有东汉舂陵人熊尚所题“乾坤清气”四字,惜已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18.
滁州琅琊山有琅琊寺,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初名宝应寺。在今琅琊寺无梁殿东侧尚存六方唐代摩崖题刻,尤为珍贵。题刻涉及滁州刺史李幼卿、赵元阳,滁州乡贡进士卢弘宣,以及皇甫曾、柳遂、刘约、钱可复、周况等人,在释文的基础上,对上述人物、景物与滁州的关系进行考证,可以窥见唐后期滁州的侧影。  相似文献   

19.
永州道县大偾石刻,2008年5月3日新近发现。石刻位于道县城西约40公里仙子脚镇大偾村后半山中,面积约3平方米,有摩崖石刻共7方,记载“大债熊氏,舂陵望族也,宅后有石,号日文光”等内容,其中唐代、明代石刻保存完好。据地方志记载,石上原有东汉舂陵人熊尚所题“乾坤清气”四字,惜已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20.
陆增祥字魁仲,号星农,又号莘农,清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清史稿》有传。约在咸丰十年至光绪五年间,陆增祥任官辰永沅靖道,在湖南近二十年之久。所著《金石补正》130卷,收录金石文献3500余通,重点收录明代以前历代石刻,为宋代迄今成就之最大者,其中得力于湖南永州摩崖石刻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