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ABB"式词语。它们多是形容词,不过后面两个字的读法有时拿不准,有的要读本音,有的要变调才符合语言习惯,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多数情况下,都是读后面两个字的本音,也就是它们单独怎么读,在那个词里也就怎么读。例如,黑乎乎、孤零零、红通通、白茫茫、毛茸茸、黑蒙蒙、软绵绵、赤裸裸、恶狠狠、明晃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在指导儿子背诵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发现在与人教课标版教材相配套的《亲近母语》中,编者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注音为“chóng”。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清楚地记得,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十二册上也有这首诗,而在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就将“重”注音为“zhòng”,解释为“沾了雨的花儿,显得浓烈而沉重”。  相似文献   

3.
李冲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七课)课文后练习题引述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跟他的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讨论“雪喻”问题的故事。教材给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的“差”字加了注:“chà,大约,稍微”。笔者以为释义可取,注音有误。此句中的“差”让人很自然地想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这些词语中的“差”读“chā”,不读“chà”,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现代汉语词典》中,“差chā”的第三个义项及例证为:“(书)稍微;较;尚:天气~暖”。“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就列在“差…  相似文献   

4.
板块一趣味揭题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孟老师和大家去语文百花园畅游(CAI出示课题:语文百花园),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板块二古诗堂师: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古诗堂(CAI出示:古诗堂),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的古诗,还记得是哪几首吗?生: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师:能背吗?生:(齐)能!师:《望天门山》,男孩子背诵,女孩子和。(生读)师:有高有低,读出了气势。《山行》,女孩子、男孩子连环读。(生读)师:真好听!《暮江吟》,一起来背诵。(生齐诵)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有同学听好了,打好后再打一遍!”接着就是一阵阵叹息声。  相似文献   

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历来对“朱门酒肉臭”的解释多为“贵族豪门家中的酒肉腐烂发臭”,但近十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朱门酒肉臭”中“臭”应该解作“香气”,  相似文献   

7.
杜老师:我在读汉语文本的时候,觉得冠字的读音很难掌握,例如冠心病花冠,应该怎么读呢?请您讲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  相似文献   

9.
正杜老师:我们在办公室讨论"鸡爪"和"鹰爪"这两个词中的"爪"字该怎么读,多数老师认为"鸡爪"一词中的"爪"字应该读"zhuǎ",而"鹰爪"一词中的"爪"字应该读"zhǎo"。"鸡"和"鹰"本来同属鸟类,为什么和"爪"字连用时,"爪"字的读音会不一样呢?究竟什么情况下读"zhuǎ"?什么情况下读"zhǎo"呢?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高新小学祝新明祝新明老师:"爪"是个文白异读字。在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中,一般要文读,读成zhǎo。例如:  相似文献   

10.
“嫦娥奔月”的故事估计每个同学都知道,但是在给“嫦娥奔月”中的“奔”字注音时,很多同学却容易弄错,注成“ben”。其实,这里的“奔”应该读“ben”。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5,(3):48
汝州农村有个老翁,家道殷实,十分富有。可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连"之乎者也"等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不识字干很多事都极不方便,老翁尝够了苦头,决心让儿子念书识字。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8,(9):53-53
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中“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的“抹”宇,教师用书的注音是ma,课文朗读磁带的读音是mo。请问到底应当怎么读?答:“抹”字是个多音字,根据词义的不同,有以下三种读音:  相似文献   

13.
听《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的公开课后,笔者评课时对"教"的读法产生了疑义: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的教师认为读第一声,原因是本诗是唐朝的时候写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普通话读音要求古人,并且从平仄的对应原则上看,读第一声也是毫无疑问的。这种观点既有辞书的依据,也有时代的优势。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教师认为"教"应该读第四声,因为现代提倡古音今读。笔者觉得应该渎平声,列出如下理由,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王恒 《安徽教育》2013,(1):38-38
<正>我曾经在新疆皮山县援教。在给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差,他们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汉语和维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汉语是有声调的语音,对没有声调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声调是一个难点此外,汉语的声母、韵母也是民族语言中没有的过去由于语音教学的不足,导致学生掌握汉语语  相似文献   

15.
历岗 《小学语文》2010,(9):50-50
问:“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这句诗中的“折”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6.
正本学期在班里开设"对课"课,每周一课,计划讲15个课时,用的教材是慈矿兄编著的《小学对课》,学生人手一册。这课讲"平仄和谐"。先积淀感性经验。分别朗读并体会"三言两语——三语两言"、"三心二意——三意二心"、"三长两短——三短两长",这里的顺畅和别扭其实跟汉字的声调排列有关。于是解释:普通话中一、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我们通常说的朗朗上口,就是指平仄和谐,也就是声  相似文献   

17.
由网络文化所构成的“第三空间”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在这股文化力量的牵引下思想道德呈现二元分化的特征。针对此,学校应先实现传统的德育观向现代德育观的转变,才能有效牵引这股文化力量,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网络文化所构成的“第三空间”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学生在这股文化力量的牵引下思想道德呈现二元分化的特征。针对此,学校应先实现传统的德育观向现代德育观的转变,才能有效牵引这股文化力量,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5):51-51
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中的“着”宇,有的说应当读zhao,有的说应当读zhuo。请问:正确的读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既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也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育实施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