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王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唐宋时期敦煌十分流行龙王信仰.龙王有施雨的作用,对于处于干旱地区的敦煌来说,雨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敦煌古代艺术中有各种形象的龙王.五代至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流行一种新的佛教造题材《龙王礼佛图》.  相似文献   

2.
龙是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刚毅、勇猛、权威和正统;而龙王则是在中华文明和印度佛教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它包含雨神、河神、多宝、护法神、戏谑等多种文化意蕴。二者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分流与合流的现象,其文化意蕴存在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水峡口下洞子等石窟位于古敦煌郡管辖范围之内。因这些洞窟内绘画、雕塑的艺术风格相同或相似,故学术界将其统称为敦煌石窟。这些石窟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密教遗存。据初步统计,仅绘制于洞窟内的密教经变和密教形象就有数百幅。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居中国石窟之冠。敦煌石窟中所珍藏的密教形象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敦煌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些密教经变和密教遗存已有不少学者和同仁进行过探讨,并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①但仍有一些容教题材尚待研究,不空 …  相似文献   

4.
《妙法莲华经》中多次讲到龙,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龙在《妙法莲华经》中主要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与天、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共同组成了天龙八部。龙宫在《妙法莲华经》中不仅指龙王的宫殿,更是文殊师利教化众生,弘扬大乘佛法的教学场所;龙女不仅聪明伶俐,颇具慧根,而且通过献珠得以成佛;龙声与其它诸多声音构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声音。  相似文献   

5.
王立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35-39,55
中国传统认为"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女性成为兴云司雨的龙神的现象并不多见。在洮岷这个汉、藏、回三族杂处的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了藏族崇拜龙王和对女性龙王的崇拜现象,汉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藏族的女性龙王崇拜,把龙王换成汉族女性,形成了由女性龙王来主管一方的女性龙王崇拜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敦煌密教遗迹的系统研究敦煌石窟保存有大量的佛教密教形象,对这些密教遗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几乎是敦煌石窟考古的空白。最近宿白在《文物》1989年9—10期发表了《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系统介绍了盛唐至元代敦煌石窟的密教形象,并与龙门石窟、四川石窟及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处密教遗迹作了深入地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佛教密教盛行于唐代,北宋一度重振,且下及元代藏传密教的传播。密教传承特重身授、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青藏地区恶相护法神面具为例,从文艺接受的角度将护法神面具与接受主体在展演中形成的关系解读为对话关系,进而对两者不同层次的对话进行剖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为研究中心,对吐蕃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密教与佛教内部派别之关系、密教与其他宗教信仰之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信仰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勒考克、斯坦因等欧州探险家于20世纪初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佛教文物,以及后来由中国学者、中日考古队发现的石窟和壁画残片等,基本上可以确定新疆地区在公元7世纪前后已传入密教,在8世纪以后有密教图像存留,说明新疆地区有密教的持明乘、金刚乘和无上瑜伽密的信仰与传播。文章以千手观音图像为例.分析了新疆地区对于观音秘密身形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汉魏之际,杂部密教经典已传译于中土。入唐以降,密教开宗立派,活跃于朝野上下,虽经“会昌法难”之劫而渐趋式微,但随着密教的世俗化已渐次深入民间,化俗流布。其中,民间流行的五色线习俗,即与民间传持的密教相互影响。自汉代以来,古人就有端午时节佩戴五色线用以避兵驱邪的习俗,其发端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有一定关系,但入宋以后,密教大悲咒在吸收五色线元素后,又与五色线习俗相融合,并将其供奉主神之一的“月光菩萨”良缘功德赋予五色线。这一功德的加持,使五色线习俗发展到宋代时,已经由端午佩戴延长到七夕,一些地方甚至由此演变为“女儿节”。 考研这一习俗的历史演变,不仅有助于再现唐宋时期民间特殊的人文风貌,同时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摩诃葛剌为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元廷信奉萨迦派,在萨迦派僧侣的努力下,作为该派护法神的摩诃葛剌得到崇奉,地位愈加重要。摩诃葛剌不仅是佛教护法,更是元王朝的护国神。承接唐宋时期对毗沙门天王、真武神的崇奉传统,更由于对藏传佛教的虔信,元廷最终选择摩诃葛剌为护国战神。  相似文献   

12.
古代小说中龙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其外在彤貌特征来看主要有两类:动物相与人相。文章以古代小说为考察重点,辅以相关史料,勾述历代小说中人相龙王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佛教文化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密教文化的复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初日本政府要求来华"反哺"密宗的企图,在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中直接剌激了密教文化的复兴,渊源于唐朝密宗的日本密教被引进中国,并在1920年代形成热潮.稍后九世班禅到达内地,积极推动了藏传密教的迅速传播,并在1930年代逐渐取代日密的影响而成为密教文化复兴的主流.近现代中国密教文化的复兴之路虽充满曲折,仍彰显出民族文化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1):16-20,128,129
在密教观音造像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组对称出现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图像,主要出现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十一面观音像中,这组图像在密教经典中并无明确记载。本文考察了图像的经典依据,认为是受到《千手千眼观音经》、《十一面观音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密教经典的多重影响,而非来自某一特定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15.
民间供奉的财神赵公明春秋时期为鬼,晋朝为神,宋朝从鬼神摇身一变为道教正一派的护法神。其郡望终南山一说不可信,经考证其里籍应为河南省栾川县西部倒回沟娘娘山老鸹(鸦)寨。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位于莫高窟三层楼以北,其所处的莫高窟南区北端崖面是中唐洞窟密教内容较为丰富成熟的一区。以莫高窟第361窟为研究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讨论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360窟及周边其他中唐洞窟的关系,进而认为南区北端洞窟群是莫高窟中唐晚期最为重要的从事密教活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赵晓星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一书,2017年3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4章,62万字。上篇《综合研究》,整理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与敦煌密教有关的大量文献与图像资料,对汉藏文献和图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比对,讨论了吐蕃时期敦煌密教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中唐密教在整个敦煌密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睿 《家教指南》2001,(1):77-81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塔又称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交河密教随本地佛教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19.
鲤鱼跳龙门     
鲤鱼们都想跳过龙门。因为,只要跳过龙门,它们就会从普普通通的鱼变成超凡脱俗的龙。可是,龙门太高,它们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摔得鼻青脸肿,却没有一个能够跳过去。它们一起去见龙王,请求龙王把龙门降低一些。龙王不答应,鲤鱼们就跪在龙王面前不起来。它们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龙王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一改往日威严、凶暴的强者形象,变得充满人情味和世俗气息。《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儒士形象、仕宦形象、畏道形象、妖龙形象。究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吸收了印度佛典成分,文人的创作,民间信仰的影响及对现实不满的宣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