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取向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积极的取向,包括(1)教师对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利于学生发展的忠实取向;(2)教师对不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调适或创生取向。二是消极的取向,包括(1)教师对不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忠实取向;(2)教师对合理的文件课程(内容、目标和方法)所采取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调适或创生取向。我们认为,只有引入“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标准,才能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课程实…  相似文献   

2.
近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历经了六个阶段,依次为"苏化模仿阶段""萌芽发端阶段""十年动乱时期""恢复与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深化创新阶段"。课程变革的趋势为:课程目标的弹性取向,即从分散割裂走向融汇整合;课程内容的联结取向,即从零碎分散走向深度理解;课程实施的实践取向,即从单向传递走向迁移运用;课程评价的多元取向,即从整齐单一走向多元全面。回望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历程,从特点中找寻规律,有助于推进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课程观下的新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必须做出选择。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应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性,本文将具体分析新课程如何体现多元文化课程观,并据此对我国的新课程进行思考。 一、多元文化课程的含义 尽管国外学者对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方面基本取得一致意见:(1)多元文化课程要体现平等、公正的教育原则;(2)多元文化课程要容纳区域内文化与区域间文化的理解与和谐;(3)多元文化课程要包含对全人类文化的了解与批判;(4)多元文化课程要使全体学生在种族平等与差异中实现自我认同,进而认同他人;(5)多元文化课程“在实践上要求权利下放,  相似文献   

4.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成为课程目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理论基础,并且课程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应该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和学生自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多元文化"为取向的小学礼仪文化教育课程,基于培养学生"文化自尊"与"文化尊重"意识的课程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认识与理解多元礼仪文化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国际礼仪"修养.课程内容以融汇古今、中西优秀礼仪文化为构成,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突出民主、灵活与开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胡方 《江苏教育》2014,(11):59-60
<正>2001年6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课程价值观由片面发展向全人发展的取向转变,课程文化观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取向转变,课程生态观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转变,课程内容观向多元的选择取向转变,课程实施观由忠实取向向缔造取向的转变,课程政策观由专治向民主管理的取向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就是建构新型教  相似文献   

7.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计所产生的各种课程文件,只能看做是预期的或理想的课程,要实现这些预期的课程中所包含的课程目标,只有把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实践,即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专家辛德(J.Snyder)等人研究认为,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取向:忠实、相互调适和缔造。基于教育和社会情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变革需求的多样化,这三种取向在我国学校的活动情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所谓多元文化,英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理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价值,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均是以忽略学生理解而导致的.该文针对课程的核心价值和教学问题,提出了理解取向的教学策略,包括:确定核心问题、制定理解的目标、设计理解性活动、促进理解的表现和持续性的多元评价等五个环节.着重理解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强调围绕衍生性问题,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理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议题;理解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规则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11.
论开发取向对课程的独特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城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10-12,122
课程研究中的开发取向不但表现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技术体系,还表现为一种理解课程的独特方式。开发取向认为,课程是一种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的统一,课程开发应是一种技术化了的课程生成过程,课程是一种技术人造物,课程结构表现为课程组件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知识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晚清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目标问题是人们一直在讨论而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的老大难问题。尽管如此,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断趋向成熟,对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建设不断趋向完善,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也不断趋向科学。回顾与反思近百年来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与讨论的历史,梳理语文课程目标论争的主要观点,探究语文课程目标嬗变的根本原因,对于我们认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的变化与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校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数量的增加,高校的课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评价的主要内容,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相互融合,通识课程的发展。高校课程存在以下主要矛盾: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矛盾、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高校课程有如下特点:重视在现实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重视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研究,发现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蓝秋燕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10-112,85
基础课程改革已启动十几年,高师院校在语文教学法课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改革与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还存在诸多问题。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组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对洛阳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非实验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纳新课程改革,形成了业已稳定的新教育教学理念,业务能力普遍提高,但角色、地位转变困难,教研能力提高慢等。只有从社会及国家政策方面、学校方面、教师个人诸方面全方位改革,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扩展阶段(1993年以后)、实验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现阶段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受到进一步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趋于拓展和丰富,课程呈现特色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今后如何发展,需要在其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因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课程建设上必然表现出一种倾向性的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等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呈现出实用性取向、民主与公平取向的特征。所以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向是,课程建设采取分权为主、协调统整政策,课程设计采用多方参与基本方式.课程实施和评估重加科举期.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是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支持而不断走向深入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相应地开发了内容和形式都较为丰富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研究也正在成为一个热点,内容涉及地方课程的涵义、价值、理论基础、特征、开发、管理、政策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尚存在概念含糊、重引进轻消化、重理论轻实践、研究视野狭窄等不足之处。今后,应把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确定地方在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将“你们”的课程转化为“我们”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传播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把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在中国,尽管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关注,但深入的理论研究依然较为缺乏,对于课程的探讨更为罕见。本文依据课程研制理论的有关原理以及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和论证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远程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近十年发表于五大核心期刊的5203篇文献。研究发现:一方面,远程教育学术群体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网络,小世界效应明显,中心性差异甚微;另一方面,远程教育领域海纳百川、热点多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远程教育发展史、多模态学习分析的研究亟待加强,学分银行体系、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基础设施建而不用、知识图谱浅层解读的问题依然突出。为突破现实困境,探寻远程教育的未来之路,最后从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支持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