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稿着重分析了泰安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之后,讨论了典型青州风格形成时期,广义青州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佛教造像,以及青州地区继续吸收外部因素,和青州风格对外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
秦安新发现一通"诸邑子石铭",通过与秦州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的比较,判定其应开凿于北周保定至建德三年间(561—574)。该碑为邑社造像碑,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邑社组织情况,权、吕、仵等姓氏反映出北周时期该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邑头"一词为佛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对相关造像碑的碑文也重新进行了校对。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冈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这批材料进行收集排比,对其样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5.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追寻。然而面对人类苦难的追寻与出路的勘探,两位作家却在追问的途中产生了分岔。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在同一层次的作家苦难追寻途中。然而正是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探险与思考追问中,余华体现出难能的冷静和令人惊异的细致发现,而陀斯妥也夫斯基则是凸显出了他深刻伟大得多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好作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固原佛教文物的考古发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一大批北朝及唐代时期的石雕、金铜佛教造像,充分证明了北朝及唐代本地区的佛教盛况,同时也为研究本地区乃至我国南北朝及唐代佛教和佛教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汶川县三江乡历史文化的调查,发现其境内的盘龙山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景极其优美,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汉、藏佛教普贤信仰的交汇处,亦是民族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两重人格》已经基本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形成的艺术风格:探索心灵奥秘。该文拟研究探讨以下问题:历史在人的意识中积淀的既做强者又做弱者的两重人格,在戈利亚德金的病态幻想中同时出现;从哲学的角度看,戈利亚德金的悲喜剧反映了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滥觞于《两重人格》,而不是《穷人》。  相似文献   

11.
信仰具有私人性.就佛教信仰而言,表现为人佛关系的私人化.但信仰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涵义,因而,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壮族人们的观念中,布洛陀和姆六甲是他们的圣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偶像。试图透过比较布洛陀和姆六甲的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这三个神格(即社会地位),来探究布洛陀和姆六甲的演变轨迹,以及壮族的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他特别倾重于表现苦难及苦难之中人的追求与犯罪,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他得出的最后结论是宗教信仰。他的创作尤其是代表作《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贯穿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往往触及人的灵魂深处,陀氏是一位拷问人类灵魂的大师。  相似文献   

14.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从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出发,将文学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上。然而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名的"袪魅"观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确立指明了方向,也为生态批评指出了必要的精神路向—关注自然的内在精神价值,重建自然的信仰之维。  相似文献   

15.
黑人灵歌是美国非裔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但往往被主流社会忽视和贬低,其真正的价值亟待客观的评估和充分的发掘。黑人灵歌不仅讲述黑人族群史诗般的生命经历、传承族群的文化与精神内质、展现他们坚毅纯净的心灵,同时表达黑人的宗教热忱与信仰,彰显其艺术创作的天赋与能力,可谓生命、信仰与艺术的美妙和声。它将宗教仪式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在继承非洲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对欧美音乐有所借鉴,融入了黑人对圣经的独特阐释。本文选取黑人灵歌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它是如何将信仰作为生命的支点,以艺术的形式思考生命的尊严,以宗教的热忱创作艺术的。  相似文献   

16.
铁凝在<对面>、<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人们内心深处罪感意识的纠缠,对于自我的审判以及对上帝的追问等诸多问题.在阐释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铁凝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铁凝在接受此影响过程中的本土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崇尚易简,禅宗与净土宗作为中国化佛教最为广布流传的宗派,禅宗易知,净土宗简能,正合乎易简之风.学术界研究禅宗之著述颇多,尽管佛教界归依净土者众多,然学术界多认为净土宗思想性不足,故研究者少见,推许其理者更显希微.中国现代化过程发展至今,信仰危机日益显现,净土宗专力于信仰实践的价值更是随之凸显,其宗师印光的净土思想与修持亦更具镜鉴作用.黄家章先生的印光研究,历时十余年,其篇幅近40万字的专著《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以下凡引该书,仅注页码)在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18.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代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先后有乡土渔民、各地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宦等不同群体加入信仰妈祖的群体之中,并成功地进行了自下而上的等级扩散,最终妈祖信仰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官方根据实际需要对乡土化的妈祖信仰进行了标准化重构,并与民间达成了契合,实现了对国家权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法科学生对法律信仰的态度和法律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进而关乎法治社会的具体运行。我们对法科学生对法律信仰所持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实证调查,得到了一些仅凭简单的理论研究难以推演的结论。这其中固然反映了学生的主观态度,但也能暴露和揭示出现行法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法律信仰方面的一些缺陷和失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上的理论传播与接受,更表现在实质意义上的信仰确立与传递,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社会认同,信仰与认同的互动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则是这一内在逻辑结构的外显形式。信仰、认同与话语权构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