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琵琶乐《彝族舞曲》是琵琶乐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曲式结构具有浓厚的弄家风情。除此之外,曲中还在传统复三部曲式结构的基础上融入了该名族特有的音乐节奏以及演奏技巧,进而描绘出了动人彝家月色这样一副美妙的画卷。本文具体分析琵琶曲《彝族舞曲》的演奏风格,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彝族舞曲》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2.
3.
4.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侧重点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沉闷悲壮。  相似文献   

5.
琵琶曲     
1月21日晴 最爱白居易的那首《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每一次诵读,都会有千丝哀伤。曾经以为是诗中的哀叹和琵琶上的音符感染了我。而事实上,因为千百年前的我也是一把琵琶,一把哀怨的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琵琶曲《陈隋》新编出于刘德海先生,是基于《汉宫秋月》演奏谱的整合与加工,形成了琵琶文曲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刘德海先生保留《汉宫秋月》的风格和意境,在此基础上创新了乐曲的结构与技术,使其成为旧曲新弹的经典之作.本文尝试了解刘德海先生与琵琶曲《陈隋》,并分析琵琶曲《陈隋》的艺术特色,探究如何才能更好进行演奏气质与风格呈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霸王卸甲》的背景、传谱、题材、演奏形式等进行探析,挖掘琵琶“以悲为美”的器乐特性,从表现、手段上加深对乐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8.
原有的琵琶演奏方式是现代化琵琶演奏中的主要依据,是琵琶艺术研究者的中心阶段.本文主要是对琵琶曲《草原小姐妹》的演奏技巧进行研究,依据全面化、多样化以及多层次进行,全面展示了原有琵琶演奏对现阶段琵琶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董妍 《文教资料》2010,(30):84-85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江文也先生不仅是一位辛勤耕耘、成就斐然、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更是我国近代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音乐家。目前。音乐学界对江文也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少见,主要集中在他的钢琴创作技法与风格方面。但是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价值等角度探讨《台湾舞曲》的文章却比较少见,文章以江文也先生作品第1号《台湾舞曲》为出发点,探讨江文也先生在利用现代作曲技法方面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之日"辨     
《诗经.豳风.七月》是一篇传诵千古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却历来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不管是传统的毛传“周正”说还是今人“十月太阳历”的新说,都不能自圆其说。本文认为“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等很可能是甲骨文合文“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等的误认。这样的解释既没有毛传同一篇作品用两种历法的尴尬,也没有“十月太阳历”新说与原作节令不符的抵牾。作者认为当是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语文立法工作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制定实施细则,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条例》,细化彝语文保护的各项立法规定,推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语文立法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水西土司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的水西地区存在上千年时间,其原因主要在于:水西地区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其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土官治土民"政策是其存在的重要外因;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存在的重要内因;边远的地域空间是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正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确保了水西土司在毕节地区历史上上千年时间的延续和继承。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彝族先民凭着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良风美俗,其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威宁彝族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原生态气息浓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安履泰(阶平)是黔西北近代比较重要的彝族诗人。但因其英年早逝,资料缺如,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安履泰生卒年及其死因展开探讨,并对其遗诗进行辑评,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彝族漆器的造型特征、图案纹饰、色彩运用与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寓意构成了“三色文化”的特点。彝族漆器艺术蕴含丰富的地域性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人文情怀和图腾崇拜,揭示了彝族漆器其蕴含着的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仅有的三种自源文字即汉文、彝文、东巴文中彝语支民族文字就占了两种。这些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东巴文和彝文对中国文字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彝语支民族还有属于表音体系的哥巴文、古白文。  相似文献   

18.
析云南红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内之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外彝族”和“江内彝族”作为云南红河彝族的两大支系,虽然同为彝族,但在语言、服饰、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舞蹈更是如此,展现出它们各自原始而真实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彝族传统五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表征意义鲜明。彝族人认为红黄蓝黑白五色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色和根基,源于闻名中外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是辩证唯物主义精气与哲学理论的产物。五色文化是五行文化的外观,并在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哲学、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均有具体的体现和反映。彝族五色文化不仅具有较深的审美意义,而且也是彝族民众平等相处、社会和谐发展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