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年夏天,我又到了魏玛,终于到了魏玛,到了多少年令我魂牵梦萦的心中的圣地,到了歌德在那儿生活和思考了半个多世纪,在那儿完成了旷世不朽的《浮士德》和其它许多巨著杰作的德意志小城!四十多年前,在成为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以后,特别是二十年前,在开始跟随冯至老师从事歌德研究以后,我便期盼着,期盼着有一天能像个虔诚的教徒似的去他老人家的魏玛朝朝圣,感受感受那城里城外弥漫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发现德国魏玛时期也曾出现过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态.在对阿多诺批判美国大众文化的追问中,发现文化工业理论根源于理论家对德国法西斯社会的思考,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小城魏玛     
它的里面有一位诗人,它的背后有一个女人偏安于伊尔姆河畔的德国小城魏玛,其风景并不比散布于日耳曼土地上的那些名城与古镇更为优美,但是两百多年来,魏玛始终是欧洲最富盛名的文学艺术中心。从音乐大师巴赫、李斯特,到文学巨匠歌德、席勒,再到惊世骇俗的哲人尼采以及开创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格罗皮乌斯,都曾将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奉献给了这座"德意志的雅典"。正因如此,在魏玛的游历如同一次礼赞先贤的朝圣之旅,似乎在每一条街道的  相似文献   

4.
那么,爱呢?     
《出版经济》2006,(3):57
一开始的时候,王徽以为自己是冲着爱情去的,他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就算这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个真诚的误解.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也就是在蹬掉别人四次,被别人蹬掉六次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仍然保持着这种淳朴的误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误解一次自己不难,但是要误解自己一辈子,还是很难的.但是,王徽却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把对自己的误解提升到了一个信念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的生活和他的事业将成为社会的财富,进而成为后来者新的研究对象。每一个人都是历史之链上的一环一节,出类拔萃者则是这历史之链上更为重要的环节。没有人作过统计,在当代人中到  相似文献   

6.
到德国公干,是在西南部的杜塞尔多夫,这里在东西德时代属于西德。与德国友人谈到旅行计划,我在地图上圈上了中部的魏玛——在东西德时代,这里属于东德。柏林墙虽然倒塌有十多年了,但原西德属地的人对于原东德属地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异样的眼神。我以为把魏玛列入旅行计划也会得到这样的眼神,但事实却相反,这位德国友人却赞许:去吧,那里有德国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7.
中国腹地的安徽省,某小城一位中学教师,在家里简陋的书桌上写下对历史和时间的思考。两周后,他的论文在德国被拆封、阅读和讨论——这样的事以前几乎没人敢想象!“从过去解放未来?从未来解放过去?”——倍受世界文化、思想界关注的“魏玛国际论文争奖赛”于日前在德国魏玛揭晓。俄国作者夺得论文一等奖。两篇中文论文进入竞赛前十名,将获旅德学者基金奖励。举办国际论文比赛,曾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艺术与科学院的传统。但因为二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我到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东道主安排来自各国的学者参观两个“景点”,其中之一即是位于魏玛附近的布切沃尔特(Buchenwald)集中营。虽然大家从历史著作、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对纳粹“集中营”的了解已相当详细,但身临其境,还是给每个人以强烈的震撼。向“客人”展示本国一段罪恶史、展示自己的“疮疤”,说明了德国对那段历史反思的深刻,对“历史记忆”认识的深刻。  相似文献   

9.
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大国的历史,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还存在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10.
陈镭 《北京档案》2021,(7):56-57
历史上有一些打入国民党内部、多重身份的红色特工,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其中就有一位工作出色却鲜为人知的教授范纪曼.他在美术、戏剧、诗歌等方面都有造诣,也曾在北平、上海、南京三地从事情报工作,甚至代理过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北平站站长.范纪曼曾经长期被误解,而今天可以从档案史料中追踪到他的足迹,印证补充当事人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传媒小语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会变成旧闻,再精彩的报道也会变成明日黄花。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至少是一种误解。在今天是新闻,到明天就是历史。只要事实本身经得起历史风雨的冲刷,真实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必然会透过历史的烟尘而放射出自己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是时代的足音,历史的年轮,新闻的价值和生命力将与时代和历史同在。——郭超人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白寿彝讲历史》五代宋元卷。我们从中选取了陆游一节。在文学方面,南宋的词,仍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陆游参加过抗金斗争,他在作品里抒发了关心国事、沉郁而豪放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2-25
节日周而复始,年年要过,而新闻媒体面对的是一个年年"遭遇"的报道题材.偶尔出新并不难,难的是在新的一年的节日报道中,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过"节"常过常新,度"日"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传播的历史人类的传播活动早在人类历史产生之际就已经开始了。人类最早的传播形式是形体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是表述某种信息的。人类思维达到一定的阶段后,产生了有声的口头语言,经过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发明了文字。语言和文字的诞生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它们是在人与人之间频繁来往的过  相似文献   

15.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的诞辰纪念日,都有大量海内外华人华侨到随州市寻根谒祖。1992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题写了"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节名。自2009到2013年,湖北省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全国人大常  相似文献   

16.
论清代的奢与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近300年的历史,离我们较近,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纵观其强盛——衰落——覆灭的历史演进轨迹,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其中奢靡与俭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墨子.体过》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王英琦     
两年前的一个中午,在人民日报招待所,我第一次和王英琦女士相遇,那次有趣的交谈,至今还记得。此前我曾写过一篇评论她散文的文章,曾引起过蒋子龙等人的注意,这便是王英琦与蒋子龙的通信中关于我的评论印象的由来。其实,那时我们并不相识,我的文章亦引起了王英琦的一点误解,但当我们真正相见了之后,这种误解便烟消云散。我们似乎一见如故,她的坦率与耿直甚至比她的文章更具张力。  相似文献   

18.
德国电视发展浏览翻开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开篇我们就看到,1933年1月30日,那个年迈昏聩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冯·兴登堡元帅将国家总理职位拱手让给阿道夫·希特勒。从此,魏玛共和国解体,第二帝国宣告诞生。这一天故变了希特勒、德国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0.
1940年初,婚后的萧红与端木蕻良来到香港。他们听说,胡风说他们在香港安下一个“香窝”。因这种种传言和误解,原本关系亲密的双方闹到了基本不来往的程度。 这里的是非曲直,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说清楚,而胡风的鲁莽言词无疑是导火索之一。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他个性上的致命缺陷:“胡风耿直,易招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