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课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个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理性对待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个探究活动并不难,所以对流行  相似文献   

2.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是指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学问,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随着"国学热"现象的出现,国学经典的价值探究理论界多以教育者身份从文学、文化学、角度审视其价值意义。国学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述综是:第一述综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第二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综述;第三国学经典与高校教育关系研究综述;沿着上述三个层次的理数进行梳理和概述的。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休闲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衡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涵和所存在的价值,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虽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  相似文献   

4.
流徙     
王珊 《中文自修》2012,(1):25-26
文章在对文化的"流徙"的考量时,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流行文学自负、自傲与经典作品的自尊、自信的澹定作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经典"的永恒价值、流行文学终被时间抛弃的可悲命运,形象生动且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5.
经典几何题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中考试题中也有体现.现主要分析用经典几何题编制中考试题的方法.由经典几何题改编成中考试题可以发挥几何问题的说理功能,也可以有效地和新课程理念对接.  相似文献   

6.
经典需要重温,特别是在物欲横流和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 经典在穿透时代、穿越心灵时,能极大地再现经典作者对人性的召唤,对心灵共通性的时空对接,以致有醒世恒言般的巨大作用.当作者约翰尼斯·延森194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特别动情地提到瑞典名人、天才的自然科学家林奈,赞誉他"在人类还没有想到进化问题之前,他已经将长尾猿、无尾猿与人类同归于灵长目"(作者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答谢词).这种赞誉可以看做是对人性与兽性同一的注脚,或者无兽性、只有人性的真实表白.这种表白深深地嵌进了<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中.  相似文献   

7.
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本,要构建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始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就要探讨儒家经典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如何符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群体的研读范式。经典研读范式的有效性,是实现经典教学的普遍有效、时间有效、系统有效、主体有效、导向有效,以及训练研读者的思维,引领研读者的价值取向,完善研读者的人格的前提条件。儒家经典课堂教学七步骤的实践,是有效的儒家经典研读课堂教学范式之一。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教师通过范式构建和教学实践,可以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素养提升,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具有时代意义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PBL教学法是国际医学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分为经典PBL和非经典PBL。为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笔者在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对非经典PBL教学法进行了尝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阅读伍文杰老师《走近莎士比亚》一课设计的。一边阅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着课堂的场景,一切仿佛鲜活起来。突然,脑中蹦出了梅子涵先生那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莎士比亚坐在小凳子上》。伍文杰老师不就是打造了一张"小矮凳"么?关于儿童阅读的内容,业界内外一直争议不停。有的倡导走向经典,经典是永恒的精神之宝,犹如恒星一般在人类的星空闪耀,具有穿越时间长流的魅力。有的呼吁与时俱进,尊重儿童的流行文化,正视当下快节奏、视觉化的阅读偏好。我们暂时无法断定伍老师的价值取向,但从这一课可以看出,经典阅读一定是其所倡内容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在与人们生活节奏对接和碰撞时,需要找准“对话”和交融的方式。要对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为时代发展赋能、为全民素质提升服务、为图书馆创新发展增添内生动力等价值加以辨明,增强责任感,坚持守正创新,使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成为文化自信的一种有力践行。提出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实践路径,即构建工作机制、运用营销策略、营造阅读环境和形成评价修正的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12.
互文理论和价值哲学为我们研究经典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这一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互文性造就并维护着经典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依托的共生关系,它既是经典内部一种维持现状、抵御变化的"保守"力量,但同时又为新经典的诞生摇旗呐喊、铺平道路,从而表现出"革新"的特征。价值哲学则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价值主体以及价值尺度的来源、且不断变化着的读者群体是经典建构这一评价活动的主导因素,从而也成为经典建构中最具"革新"特征的力量。经典建构也正是在包括上述几股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着。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经典美文具有可借鉴性和指导性,品读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美文的选择这里的经典美文主要是指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写作范文价值的优美散文等。教者在用足教材的同时,可进一步向纵深开掘,引导学生选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经典批评模式、文体批评模式、才性批评模式和知音批评模式,各有所侧重,相互之间又构成一种主要以作者情志批评与作品文本批评相结合的整体"范式"。从文学批评的立场看问题,在《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前五篇中,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概括地说,就是建立起一种经典批评模式,主要包括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合理性依据、正当性立场、价值判断原则、文学发展的合法性和基本批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合理性、正当性、价值性、合法性和准则性这"五性"原则与方法,这种批评原则与方法是贯彻《文心雕龙》全书的。  相似文献   

15.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温家宝总理讲,读中华传统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重任。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早期的商业化的娱乐形式,宋代"说话"的深层文化模式与经典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艺人们为了向大众推销"说话"作品,在创作中自觉地选取大众化的题材,并按照流行的审美趣味,大胆地表现世俗化的情感,用曲折的情节和明晰的价值判断来招徕听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在"考试至上"主义流行的今天,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经典名著阅读很不理想[1]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此事实的原因,自然是复杂多样的;不过,除考试制度之外,课程、教师、图书馆、大众传媒和家庭等,可以说是较为重要的方面。为了解中学生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人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  相似文献   

20.
美剧是当今全球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流行美剧中,都会出现有关中国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大多数体现的是西方价值体系下对中国的"误读"。本文以两部经典美剧《老友记》和《欲望都市》为例,总结美剧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和特征,分析在带有偏见色彩的西方话语下,美剧对于"他者"中国的构建和塑造,以此阐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