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新旺 《大观周刊》2012,(50):264-264
《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融情共鸣.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每个学生在阅读中能舒展身心.根据自己的体悟来表达自己对情感的意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生命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心灵的感悟、情感的发展,让教学成为学生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朱顺才 《大观周刊》2012,(33):317-317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领域提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许昶 《大观周刊》2012,(25):214-214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4.
徐小莉 《大观周刊》2013,(9):204-20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听说读写”的核心部分,它是进行“把握语言技能、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受、进行语言创造”等训练的关键。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在教学中渗透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完美。  相似文献   

5.
冷真华 《大观周刊》2010,(48):83-83
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文本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入理解,培齐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  相似文献   

6.
儿童绘本是由图像、文字、色彩等模态符号构成的多模态语篇.文章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读者选择儿童绘本,阅读绘本的时长,对绘本模态的阅读倾向,阅读绘本的认知感受及情感反应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儿童绘本的重要性,学生倾向于先阅读绘本中的图像模态,每天保持10分钟阅读时长的较多.儿童绘本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使读者得到更好的理解、认知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蔡加培 《大观周刊》2011,(24):45-45,47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完整的直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感情朗读、联系生活、品词析句、启迪想象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8.
游作明 《大观周刊》2012,(33):215-215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记住几个字词,其集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离开了情感将会变成枯燥、空泛。  相似文献   

9.
许喜艳 《大观周刊》2012,(19):217-21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提高说话、听话和写作的能力,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并强化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章晓燕  王先进 《大观周刊》2012,(43):330-330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 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这其实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感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单伟颖 《大观周刊》2012,(23):187-187
摘要:要让研究性阅读“活”起来,教师需在“氛围情境营造”、“阶段目标设立”、“研读策略指导”下功夫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真切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将自我融入课文之中,进而悟得文本的真义。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梁志祥 《大观周刊》2011,(34):183-183
阅读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有什么重要性呢?笔者认为它将影响学生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乔建英 《大观周刊》2012,(25):292-292
音乐欣赏的过程不仅是音乐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理论认识、情感体验等有效生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情感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阅读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学生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在阅读理解具体对象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本文从影响英语阅读的情感因素入手,分析产生消极情感因素的原因。提出提高阅读能力的情感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园园 《大观周刊》2013,(6):177-177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所占比例都很大,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标尺。语文阏读理解能力不仅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李晓梅 《大观周刊》2011,(10):274-27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创设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让学生倾情于有效性的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品味阅读情趣,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的情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认知、学术见解、价值取向,并不完全归属于认识上的直接结果,相当一部分是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情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识的或操作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从情感的范畴来看,情感包含着情感和情绪的综合过程.从二者的特点来看,情感侧重于对情感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则是体验和感受状态中的活动过程.本文侧重于研究编辑在编辑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中的情感心理,对编辑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使编辑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情感,以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冯珊 《大观周刊》2013,(6):173-173
朗读作为阅读方法的一种,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情感以及培养阅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剖析课堂背后朗读教学的困境,探索朗读教学情感体验的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丽香 《大观周刊》2011,(52):132-132
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走进作品.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与作者对话,才能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披文入境,才能享受审美愉悦,由此.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提升。阅读是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0.
范良兴 《大观周刊》2012,(2):145-145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尊重个性、设疑提问、探究内涵等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