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校中职生普遍存在适应环境缓慢、学习兴趣不足、言语行为偏激、自信心缺乏等现象,表现为情感冷漠、学习动机缺乏、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品德意识薄弱等等,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就业.研究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有利于帮助他们消除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习得性地在情感、认知方面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形成,在于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解释形态。中职学生因感觉学业失败而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我否定,影响学习及个人成长。帮助他们接纳自我、升华自我,是改善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给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他们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中职学校应具体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 "习得性无助"给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他们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中职学校应具体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亮张英 《教师》2014,(14):6-7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习得性无助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根据习得性无助的指标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分为三种类型:高无助型、边缘型和正常型;高无助型的学生在在校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均分低于边缘型和正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情绪无助与常规适应、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在校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习得性无助对在校行为和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结论: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体现在放弃主动求助,丧失积极动机,爆发心理问题。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归因,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形成理性的教育评价和积极的教育期待,是引导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职生通常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本文试通过对中职学生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受挫中逐渐习得的,并逐渐泛化到与自己相关许多情景。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业不良直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少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幼儿对某个问题作出“我不会”“我不懂”之类的回答。偶然如此,可能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但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如果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很好呢?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因而,在教育中警惕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习得性无助学生具有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定势等心理特点,其成因是:成败经历、消极评价和不当归因。可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归因训练和强化法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钟英  薛玉 《成才之路》2011,(33):15-15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对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信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语文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18.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启钱  谈静艳 《文教资料》2011,(20):184-186
学困生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探索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做好学困生的引导转化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核心与关键。本文立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通过对学困生形成阶段、心理特征及形成内因进行分析,提出相适应的转化策略,为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习得性无助是目前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习得性无助成因复杂,涉及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成长过程、人际交往关系、成长评价标准等多方面。推进积极的学习策略、实施激励的成长评价、倡导乐观的成长体系、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是有效的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