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霞 《大观周刊》2011,(24):42-42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化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越来越大,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2.
高一语言新教材编排了较多的文言文,占了篇目的40%。文言文教学需要落实常用的字、词、句,注重整体阅读指导,以"读"为主,重在背诵,切忌搞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练习和微言大义的探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面对蕴含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思想内容深邃,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古代文化精品,教者无动于衷,就文说文——课堂上不见闪光的思想,不见启迪人的智慧,不见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无疑也有失偏颇。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新闻报道中,有意制造假新闻通篇稿件都不真实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闻报道中,虚假浮夸之词却远远还没有离开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冒出来。这类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闻的可信性,侵蚀新闻真实的肌体,危害很大,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认真改进。那么,虚假浮夸之词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呢?一、夸张渲染,说话说满。报道一件事或表扬某一个人,把话说过头、说满了,使  相似文献   

4.
邢昭 《大观周刊》2011,(27):141-141
1注重兴趣激发 1.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相似文献   

5.
求新,是语言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或创造恰当而新颖的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二)善于对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创造新的独到的用法,不因循,不守旧。这种求新的实例,在一些典范的作品中,在所多有。如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中的“绿”字;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诗句中的“风”字,都是既  相似文献   

6.
平时我们写文章要求简洁,不要随意重复词句。但是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把同一的词语或句子有意识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修辞上就叫做“反复”,也叫“重复”,“重叠”。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的反复,一种是间隔的反复。  相似文献   

7.
张玉松 《大观周刊》2012,(41):285-285
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金钥匙。在文言文濒于消亡的今天,学好文言文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它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改变传统的从头到尾的“扫描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敲门砖。以下,我就结合《杨氏之子》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郭玲  张燕 《编辑之友》2001,(4):55-55
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作"与"做"的地方特别多.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还是学术论著的书面语言,这两个字的使用频率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是,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在编辑加工、校对文稿过程中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两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当中出现混用和错用呢?  相似文献   

9.
从文言文遗留下来的、口语里一般不用或不常用的词语,叫文言词语。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相似文献   

10.
高兴华 《大观周刊》2012,(17):199-199
在层出不穷和错中复杂的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的更加沉重无比,最重要是学生学习文言文,那可是难上加难“枯燥无味”,怎样是学生学好文言文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教授学生精华的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冯铁柱 《大观周刊》2012,(44):315-315
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占很大部分的分数,做阅读题并非要读懂每一个字,或完全理解,只要能理解其中大至含义就可以。那么在考试中要讲究点策略。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13.
二、史 部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史部居第二位,著录史书。 (一)释“史” 我们要探求史部文献的学术源流,就不能不首先了解“史”字的意义。 “史”字本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是右手,右手持“中”,许慎训“中”为“正”,指人的品德,意谓史者记事要秉持中正之德。但是,品德是无形之物,不可手持,所以后人多不同意许慎对“中”的解释。那么,“中”是什么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持中’即持册之象也。”江永《周礼疑义  相似文献   

14.
杜学通 《大观周刊》2011,(14):118-1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 ,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怎么个学法,怎样才能学好?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就事论事地学当然不行。那么,从书本到书本就行吗?只背诵一些经典著作的词句就行吗?都不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所刻意追求的目标,是要提高新闻宣传报道中的理论思维能力,即将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提炼而揭示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能力。理论思维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提高理论思维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动地改造客  相似文献   

16.
费维 《大观周刊》2012,(37):369-369
文言文教学仍然应当秉承以往的方针和观念,以诵读为主要学毒手段,以理解大意为基本学习任务,在精当、好懂的前提下学习文言常识和文言词汇.在词句篇章的积累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历来强调安全播音。早在土地改革时期,毛主席就亲自在一份关于土地改革政策的文件上批示:“此文件不要播错一个字。”广播站的安全播音也很重要,如果出了差错,或是结巴重复太多,虽然不象广播电台影响那样大,但是也会破坏宣传效果,严重的差错也会造成极坏的影响。那么,能不能做到安全播音呢?我认为只要思想上重视,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可以做到的。在这方面,老播音员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前面谈到的那篇土改政策的文件就是齐越同志播的,他不但播得一字不错,而且  相似文献   

18.
王应学 《大观周刊》2010,(37):93-93
何谓习惯?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因而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适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促进作用的行为。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陈桂芳 《大观周刊》2011,(42):115-115
作为我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言诗文,融历代先哲的崇高思想,美好的情操于其中,是现代人积累文化素质的源泉,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浑厚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处于一个大众传播极大发展的社会。每天,报纸、广播、电视向我们输送新闻、评论、电视剧、专题报道等各式各样的节目,以试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或借助事实,或借助图片,大众传媒总在自觉不自觉的引导着我们。但是,当媒体考察传播效果时,却发现有许多事不是那么尽如人愿。受众的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动,受众的态度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受众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