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山方言体助词"在"按其功能意义可分为"在1"和"在2",分别组成不同的句式。主要探讨它们和动词搭配时所受到的体意义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助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格式"V+在+处所宾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在这里/那里"处在"在"语法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2.
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一般用在问答句中,处在句末的位置,表示现在进行的动作行为或过去某一时间进行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3.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4.
宁武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武方言助词"哩"具有北京话中"了"、"呢"、"啊"等词的主要功能,但与它们又不完全相同。文章分析了宁武方言助词"哩"的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5.
龙岩方言的助词在方言研究中颇具特色 ,本文举其突出的“仔”、“侬”、“着”、“哩”、“”等字加以分析 ,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6.
杨洋 《现代语文》2008,(3):65-66
本文描写了重庆方言中的助词"来"的语法特征,并将其分为两类分别标注为来、来.文中分别探讨了来、来的意义和用法,并对二者作了详细的比较,说明了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8.
石泉方言的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和其他助词五类。本文主要对其形式和使用情况予以详细描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龙岩方言的助词在方言研究中颇具特色,本文举其突出的“仔”、“侬”、“着”、“哩”、“Zao”等字加以分析,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0.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11.
吴城镇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旧有"小南昌"之称.吴城方言属赣语昌都片,该方言的结构助词"个"可一分为四,即"个," "个2"个3" "个4",它们分别是状语标记、状态词标记、转指标记,定语标记.本文讨论了结构助词"个"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2.
南阳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方言中的“哩”,既可作结构助词,也可作语气助词;“哩”有其特殊作用,它既可做结构助词。也可做语气助词;“哩”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罗山方言的体助词“的”,能同时具备“了”和“过”的某些语法功能,分别做动作完成体和经历体的标记。通过研究发现,罗山方言中“的”的这些功能,具有南方方言的特色,从而为罗山方言的分区提供某些资料依据,也为河南的中原官话研究乃至为现代汉语中“的”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庆阳方言中的"上",既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上"一样做方位词,趋向动词,又有它独特的用法,做体貌助词和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和经历体等,做语气词时,表示轻松的语气。同时,文章还简要地辨别了"上"做趋向补语与做体貌助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8.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20.
“着”在唐山方言中,除了作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外,还可以作表示过去时的时态助词,它表示过去时态,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通常用于句末,附着于动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