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理想的英语课堂是阳光地带,是  相似文献   

3.
邱美霞 《快乐阅读》2011,(11):52-53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  相似文献   

4.
郭海峰 《学周刊C版》2011,(3):104-105
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发展学生美好的、积极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朱顶峰 《教师》2011,(29):28-28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理想的英语课堂是“阳光地带”,  相似文献   

6.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感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理解学生,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师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相互感化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颜梅 《考试周刊》2011,(16):104-104
新《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方面的要求。这说明了英语学习策略上情感策略的重要性。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因此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与新世纪课改的取向背道而驰,最终将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英语教学中搞好情感教育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杨福颖 《考试周刊》2009,(37):156-156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大纲要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巾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  相似文献   

11.
赵祚宏 《考试周刊》2011,(75):121-121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大脑皮层的潜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往往存在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的倾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使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不加考虑和关注。本次课程改革正是在对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学的方式和学的过程,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明确地定位于五个部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此,新课程倡导要优化师生关系,建立温馨、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为教学活动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从教育部拟定的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来看,它越来越侧重于检测学生在具体语境下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与英语文化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段话:“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会逐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渐渐喜欢这门课。否则,将感到英语课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这无疑也就增加英语教学的难度,所以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刚刚接触和学习新版《牛津初中英语》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比多记一些单词、句法要重要得多。同样,如果教师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再灵活地运用教学技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就会觉得教书很轻松,很从容。  相似文献   

16.
路光美 《成才之路》2010,(18):49-49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被动的情感则可能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对于学生来说,情感总是伴随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拓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搞好英语课程改革,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开发和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以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首次把情感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研究情感策略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已经…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除了注重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起着重要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