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启蒙     
我的启蒙,按传统说法从识字开始,是6岁的时候,到离家三里路的村小上学. 那是1968年的春季,洪水刚退,万木凋零,村落草房东倒西歪.正是青黄不接时,老师靠着墙一任太阳照着发青的脸.百十个学生,嬉戏打闹,挨饿且不说,关键是在学校里念不到书. 父亲开始在家里补教我一些东西.所谓"补教",就是白天我依旧上学嬉戏,早晚他教我习字,背诵诗文.父亲少时读过10年私塾.老师是他的外公,是江苏扬州里下河地区颇有名气的先生.父亲10年就接过老外公的班,也教了10年,一直到解放后停学.私塾那一套大家都知道的,典型的便是三味书屋的情景吧.清晨即起,我趴伏在面北窗边的书桌,在废报纸上临写父亲写好第一行的字(中楷).冬天的风刷过水塘的冰面,从土墙隙缝穿过.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回顾走过的路,的确如此。面临知识的荒原我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父亲虽是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们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春秋三传”和“四书五经的旧事,并常常给我背诵其中一些篇章。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凭着他的记忆,时不时地教我诵读《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和《左传》等中的句子和片断。因此,我在小学时就…  相似文献   

3.
向明康 《湖南教育》2006,(10):27-28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的旧事。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在父亲的辅导下,我小学时就开始学习作对联,背得一些古文名篇、诗文句子。  相似文献   

4.
我的小学是在老家村小上的。课桌是砖头墩子上搁块木板,书包是母亲手缝的帆布包。在书包的正面,父亲教我用毛笔写下"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父亲教过私塾,讲的那副经典对联的故事,我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教师争做"大先生"。怎样才能做好"大先生"呢?首先当然是要有"大志向"。1984年,我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毕业。我是学校篮球队队长,球打得不错,可学科基本功却没练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十大元帅中,有一个堪称“军神”的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博得了许多人的称赞,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元帅——刘伯承。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的一个小山村,因他的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所以刘伯承从小就接受了私塾教育。  相似文献   

6.
无悔的选择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从当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这一辈共有十几个人当教师。让我成为教师的是我那68岁就离开人世的当民办教师的父亲。父亲虽然是位民办教师,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教师共有的优秀品质,那就是———献身教育,为人师表。从小到大,我不是父...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春联     
我的父亲是供销合作社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幼时读过私塾,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当春节来临,父亲就忙不迭地写春联。父亲很认真,对每一副春联的内容再三斟酌。我家大门上贴的春联,父亲更是用心良苦,以期通过对联教育子女。正月里来拜年的人多,每送客到门口,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赞叹声中,他觉得格外开心。几十年来,父亲写的春联一直是我家过年时最美的风景,也是我最温馨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袁晓阳 《教育》2009,(2):50-51
“我以后要办一个‘Angella(袁小逸的英文名)英语边’”。四年前,5岁的女儿袁小逸对父亲说。因为袁鸿林的私塾名为“哈利快乐英语角”,哈利是他的英文名。但是女儿为什么用“边”这个名,怪怪的?她回答说,“边比角大,我要超过父亲。”  相似文献   

9.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的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我成长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月,我家成分不好,可以说高中之门对我彻底关闭。所以,我上了初中就没好好读书,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10.
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1906年,毛泽东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时,毛宇居在这里当塾师,给毛泽东讲授《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经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五位者师。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教伦理学和哲学。后来,毛泽东在回忆一师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  相似文献   

11.
4岁起,我由母亲教认字和读浅易的书,6岁进私塾前,我已认识1000多字。私塾办在家祠,同学共5人,是几位堂兄和我的三哥,我的年龄最小。当时县里已有小学,离我家很近,小学的学生与我们有些来往。我常向他们借阅一些新书,如《学  相似文献   

12.
父亲是一位极为普通的农民,一位没有文化却有远见的农民。父亲小的时候家境很不好,爷爷多病,仅靠奶奶和年龄稍长的大伯父支撑着全家,因而父亲读了不到两年的私塾便不得不停学了。后来再也没有进过学校的门。每当父亲讲起这些往事总感到很遗憾,也就更加关心重视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说书     
①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  相似文献   

14.
"我以后要办一个‘Angella(袁小逸的英文名)英语边’"。四年前,5岁的女儿袁小逸对父亲说。因为袁鸿林的私塾名为"哈利快乐英语角",哈利是他的英文名。但是女儿为什么用"边"这个名,怪怪的?她回答说,"边比角大,我要超过父亲。"  相似文献   

15.
施蛰仔 《教育》2013,(7):61-61
一九一O年,即清宣统二年,我六岁,随父母住在苏州醋库巷。过了阴历元宵节,父亲就给我举行了开蒙仪式。第二天早晨,就送我到邻居徐老夫子的私塾里。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手     
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很老,尤其是他的那双手——一双典型的老人的手。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这双手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父亲的那双手丑陋而灵巧。听母亲讲:父亲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年轻时他的手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那双手也曾写过字,打过算盘。我还记得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当他用指头把算盘珠拨得噼噼啪啪响的时候,你简直想不到是他那看似笨拙的手所为。父亲还写得一笔好字,当时算得上是村里的“秀才”,因此他从土改开始就  相似文献   

17.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自己调皮得不得了,整天闯祸,因此常吃父亲的板子。也许正是因为怕我再惹祸,父亲送我去念私塾。说实话,当时,我真不明白怎么就会稳稳地坐在桌子前,手里捧着一本《百家姓》学着先生的模样摇头晃脑,口中还振振有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至今,我仍旧是糊涂,自己干嘛要去念书呢?  相似文献   

18.
我爷爷教书,教的是私塾;我父母教书,教的是小学;我哥哥教书,教的是大学;我也教书,教的是中学。我的一些朋友跟我开玩笑:“一看那书呆子气,就知道是教书的。不知道打麻将情有可原,连看都不会,真是土得掉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啥,看起书来几个小时不觉累,一看打麻将就头晕。一家三代教书,我却到现在才对教书有了不少感悟。  相似文献   

19.
我是新建县大塘人民公社堂下小学的教师,今年34岁了。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读过两年小学,七个月的私塾,靠着父亲打长工、母亲做保母来维持学费。到十五岁的时候,由于家庭困难万分,无法再读下去了,便跟着父亲租了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正幽默笑话忘记端午节古时端午节,私塾先生没收到节礼,问学生什么缘故。学生问了父亲,回来说:"我父亲忘了。"先生说:"我出上联与你对,对不好要挨打。"他出的上联是:"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迟荣。"学生对不出下联,怕老师打骂,哭告其父。父亲说:"对子出错了,尉迟荣是唐朝人,不是汉朝人。"学生禀告老师,先生笑道:"你父亲几千年前的事都记得很清楚,怎么昨天一个端午节就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