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课》1994,(2)
郭沫若:徐特立:范文澜二郑板桥。周︸恩来 郭沫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徐特立:有关家国书常读, 郭沫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徐特立:有关家国书常读, 郭沫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徐特立:有关家国书常读, 郭沫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徐特立:有关家国书常读,。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砷。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治学对联选萃  相似文献   

2.
书读完了?     
莫斯 《成才之路》2011,(7):25-25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书名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甲翻开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开篇,金老先生就讲了他同感很深的传闻:历史学家陈寅恪年青时曾去拜访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  相似文献   

3.
我们夫妇少年时不幸正逢文革,是从无书可读的灰色年代走过来的。虽读书不多,可对书的渴求十分强烈,“有利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是我们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4.
阅读的艺术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可是并不是随随便便读史读诗读哲就能让人明智聪慧深刻的。敷衍着阅读不行,公式化的刻板地阅读也不行。阅读也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追踪大家的读书方法,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读了一辈子书的冯友兰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怎样来选书、读书的。  相似文献   

5.
飘零的书页     
读书有消遣和研究之分,倘若为了后者,便应在书的选择上讲究一番了。鲁迅先生说:“青年人应该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因为读中国书总叫人沉下去,不想做事,而读外国书却总是会想做点事,中国书虽然也有乐观,但那只是僵尸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学作品,无庸置疑地要以读为本,但一味地读也不行,在读中应有所收获,在读中应完成“观品悟”的过程。如何完成呢?我把它总结为“从形式上观、在内容中品、往意境里悟”。  相似文献   

7.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幅对联还可以这样读解:有益身心书常读,无关家国事莫为。把两种说法联系起来,在读书问题上就是要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也就是说,要读好书。  相似文献   

8.
消失的阅读     
生活变得繁琐,时间变得零碎,心境变得浮躁,阅读变得无足轻重。沈从文说,生活是一本大书,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事实是,我们满溢的心灵区间,既读不完一页小书,也读不完一行大书。恰如冯至翻译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日益在生活的表象上下滑。在这种致命的速度下,我们心中的文化感也凹陷坍塌,由文字传达出的崇高感、使命感也日趋枯萎。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2012,(Z1):21
最近读到报刊的两则消息,一则是《文汇报》3月5日的报道,另一则是《文摘报》摘发的《广州日报》2011年12月3日的一段文字。两则报道给我们这么一个结论:不阅读不行,阅读不深入也不行,只有深入阅读才可以。问题在于,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浮躁的氛围中的时候,深入阅读谈何容易。然而,因其不易,才尤其要给力。如何给力?尝试着提一些想法。其一,阅读要深入,还要倡导读经典。提倡读经典,既是对这种成果和影响的巩固,又是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向。其二,如何读经典,恐怕少读、慢读、熟读加背诵  相似文献   

10.
爱逛旧书摊,因为我们穷。紧张的工作之余,书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可咱人穷,“老九”一个!每每神采飞扬地跑进书店,却苦于囊中羞涩,只好望书兴叹,扫兴而归。书是精神食粮,没有不行;书非借不能读也,可老借也不行。何以解忧?唯有“旧书”。只有旧书摊,我们才可以尽情地“上帝”一回,不必为没钱买而遭白眼,更不必为弄折书角遭罚款而担心,而谨慎。假日,闲来无事,披一身朝霞,踏一路欢歌,来到附近城镇。神色坦然地逛逛旧书摊,挑选价廉物美的几本书刊,那真叫爽快!人说:“便宜无好货”,而作为旧书摊的“上帝”却不以为然。我坚…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学论述中,强词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叶老说:“有些人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象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我们常常听到很多教师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时,也说读写结合,多读多写。但是为什么多读了就能写好呢?这中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以为读与写之间应很好地沟通,乃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沟通读与写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生活,它象一座桥梁,联系着读与写,没有这座桥梁,读与写往往是无法结合的。从这方面看,小学语文教学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少先队小干部》2013,(11):43-43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心静如水;读一本好书,仿佛登高望远。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相似文献   

13.
正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  相似文献   

14.
读者总动员     
<正>有奖互动话题本月话题:我的"心水物"不管是不是单身,双十一,我们都要买买买!今年的购物狂欢节,小伙伴们买了什么好东西?又或者,平时你有没有买到一件最心水的单品?不管是文具、书籍还是明星周边,赶紧说出你的钟爱理由,然后晒给小伙伴们瞧瞧吧。联系方式见本页最下方,我们将抽出一位小伙伴,获赠《小闺蜜》国书一本!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97,(5)
本期刊首人物是中科院院士、教学家王梓坤。他说,“我的一生大志,便是教书,而当教师,不多读书是不行的,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将下一环节引出来,也就是要用到过渡。一般的老师都会用"背好了生字词,我们来读一下课文,""刚才同学们练了一下读课文,下面我们来找一个学生单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等类似于这样的话语。这种说法不是说不行,但总让人感觉有些生硬,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不适宜今后的教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故事     
发奋读书有一次,两广总督张之洞做寿,府中大宴宾客。一帮文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辜鸿铭也在席间大谈西方学说。谈兴正酣时,他突然发现同是幕僚的沈曾植在一旁一言不发,而且面有不屑之色。辜鸿铭忍不住问道:“沈公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沈曾植轻描淡写地答道:“你说的话,我都懂,但是你要懂我的话,还需读二十年中国书!”  相似文献   

18.
很多同学都说古文默写简直要命,因为:诗文太长,不知道考哪句;生僻字太多,读都读不通;背完就忘,再背再忘……其实,古文默写,是给你送分来的啊亲!好了不多说了,我们来捡分吧。首先,作案工具:MP3一只,不求音效不求美貌,只需要一个功能:录音。实在不行的话手机也凑合。录音这种活儿,我一般是深夜作  相似文献   

19.
正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也感觉自己长大了许多。复兴中华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其实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想,从小事做起。因为我们做任何事,只要是对的,只要有利于祖国发展的,都是好的。"小的方面"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不需要困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比如在学习上不拖拉,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美观,作业本保持干净整洁,不胡乱涂抹;努力学习,不偏科。光成绩好还不行,身心也要发展得好。体质很差也是不行的,要多参加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渎.第三还是读。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以读为本、以读代悟等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课堂上冒出了南郭先生,而且还不止一丽个.有时甚至是泛滥成灾.难道这一现象不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吗?这一问题不值得当事人——学生引以为戒吗?其实,朗读打似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