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8月6日《新华日报》第一版几条消息,感到有些文字值得推敲。为说起来方便,笔者摘录了三条消息谈点看法。 (1)第一条的标题: 8年改革给江苏农村带来一个深刻变化(肩题) 百万农民活跃在商品流通领域(主题) 肩题中的“一个”两字可以省去。标题必须简明,能省一  相似文献   

2.
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省新华医院一名医生先后收受患者2800余元红包,被该院吊销医师执照一年,并被安排到医院洗衣房当一年洗衣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5000元。该消息标题的主题为《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后来,《报刊文摘》在转载《医药养生保健报》同样内容的消息时,标题为《医生收红包改做洗衣工》。“两报”的标题仅一字之差,前者为“罚”,后者为“改”,我认为后者的标题比较准确。因为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医生违纪违规,处罚其去当洗衣工,那就有贬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适用于一切领域,新闻标题制作也同样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报纸,象《喜人的烦恼》(载《新华日报》)、《快吃后悔药与莫吃后悔药》(载《人民日报·今日谈》和《新闻——不是新闻——新闻》(载《解放日报》)这样的标题是会随时可以见到的。作者选定这些标题时确实是苦心经营的。乍看,标题中的“喜”和“恼”,“快吃”和“莫吃”,“是”和“不是”似乎如冰炭之不可同器,自相矛  相似文献   

4.
5月9日,北京几家报纸不约而同的报道了一则消息:肇事司机李某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北京市被吊扣骂驶证一生取消驾驶证资格的第一个司机。有的报纸将“终身禁驾”误与成了“终生禁驾”。例如:北京青年报 A1版的标题是《逃逸司机面临终生禁驾》,北京晨报3版的标题是《门头沟‘5·3’交通肇事逃逸案告破(肩)  相似文献   

5.
平时阅读报刊,常常发现文章的内容尚好,可就是标题上出现了醒目的错别字。这些标题大都出自美术工作者之手的美术标题。如:1、去年11月10日健康报:《发声器官——象把小提(?)》,其中的“(?)”字应为“琴”。2、去年11月29日健康报:《歌(口候)之所以美》,其中的“(口候)”字应为“喉”。3、今年1月11日上海少年报:《倒(?)法的应用》,其中的“(?)”字应为“序”。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7.
去年北京某日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上半年全国刑事案件发案稳中有降》,消息导语引述公安部新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话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治安情况总体是稳定的。”接着消息列举了几组数字,来印证“稳中有降”的新闻事实。对此消息,我没有任何疑问。但我对标题用“稳中有降”一词,有点看法。在这里,“稳中有降”是个褒义词。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稳”,一个是“降”。我的问题是,说全国刑事发案率“降”当然好,说全国刑事发案率“稳”合适吗?这个标题用在这里,“稳”是前提,“降”是结果,首先就对“稳”做了肯定,显然不对。眼下,在我…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注入浓重的情感色彩,则是锤炼精彩消息标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请看下面这条消息标题: “唉呀呀!为了同桌的她(引题),四龄童心烦喝白酒半斤”(主标题)。 1999年1月1日《羊城晚报》刊登的这条消息提供的新闻事实是:一天,武汉市某幼儿园一四岁男童主动邀同桌的女童玩耍被拒绝。为此,男童心中烦闷,郁郁寡欢,回家后偷偷喝了半斤白酒,造成酒精中毒。幸亏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消息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消息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消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首先要用好标题来先声夺人。如我采写我们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肩题),“阿混”干部难混了(主题》的标题。由于“阿混”干部一词形象生动,肩题交待事实清楚,便博得了编辑的好感。此稿很快被刊登在192年5月26日的《陕西工人报》显著位置。稿件刊登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标题好,文字活。又如我采写的我们公司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配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和上海大众千里喜结“良缘”》的标题,“结良缘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报道河南省光山县积极植树造林的消息,标题是《光山县大治光山》(1979年2月7日),很显然,题中的后一个“光山”,就不是指光山县了,而是指光秃秃的山。这一标题,巧借地名,衍化奇妙,别致形象,令人称绝。又如,《快乐有余乐余乡》(新华日报1985年2月2日),报道的是江苏沙洲县乐余乡人民的多彩生活。题中的“快乐有余”四字中,嵌入了这个乡的名称“乐余”两字,不仅准确地点出了新闻内容,而且含蓄贴切,引人入胜。这类借地名或单位名衍化的标题还有:《逐鹿中原——记中原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人民日报1983年7月6日),《新风厂里说新风——本溪新风机械厂纪事》(《辽宁工人》1982年1期),《喜看昔阳今胜昔》(《半月谈》1986年第20期),《百花村里百花  相似文献   

11.
今年1月12日《文摘报》以《北京“四大菜市场”将成昨日黄花?!》为题转摘了1月3日发表在《中国商报》上的一条消息,该标题将“明日黄花”误用为“昨日黄花”.这一错误在其他报刊上也时有出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铜陵有色一冶推出“领导忌语”》,是新华社合肥8月19日的一条电讯稿,载于8月20《长江日报》第三版。这也许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消息,可我却一连看了好几遍.觉得它颇具特色:篇幅短小、表达活泼、内容清新。这条消息全文300多字,可谓短矣。然而,通篇却活泼生动,极富可读性。标题新颖活泼引题《恶语伤人六月寒》,引用古谚,揭示本消息与使用口语有关。《铜陵有色一冶推出》,起陈述作用。正题“领导忌语”四字,使用小  相似文献   

13.
今年,《山西工人报》一改往年“行业报简报‘两会’”的做法,超常规地大举进军“两会”,还特别提出“进会8期报”,在山西省人大代表和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回头看来,再想想,倘若“成功”不算溢美之词,其成功之处便是本文标题——用特色说话。 特色:用策划说话 全方位抓重点,不拘泥于程序性,强调“特色”二字。这是报道的基本思路。 然后便开始精心策划,拿出报道方案: ——前后呼应,三方并进。“前”为上会前方  相似文献   

14.
2000年9月1日《新民晚报》教科卫新闻版刊有《进大学最后一次机会(主题,用黑底纹加一号空心标宋字体,十分醒目),请考生今明两天抓紧补填志愿(副题)》一文。读到上述主标题,笔者不禁一愣:进大学(今生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个“消息”无论对哪位应考者,尤其是那些尚未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应届考生,都无异于晴天霹雳。但细瞧内文才发现,它特指“今年”;并非指“今生”。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22日《牛城晚报》一版有条消息《送走“大寒”气温持续走低》。这个标题,若放在2月4日“立春”之后,可以说丝毫没有问题。在1月22日的报纸上这样说,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6.
很久未读中国青年报,一天傍晚拿到报夹,信手翻来,一版一版地看下去,那富有魅力的标题吸引了我。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在,“眼睛”上是下了功夫的,标题生动形象,活泼多姿。 1、比喻式标题。翻开最近时期的中国青年报,总的感觉是版面活、内容活、标题活。标题活起来的重要一条,是借助了一个修辞手段——比喻。如8月30日头版的通讯《扑不灭的太阳能之火》,是写青工陈喜德冲破阻力研究太阳能利用的事迹。作者把这位青工比喻成一团“太阳能之火”,而且是“扑不灭的”。这个标题既生动形象,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8月16日头版消息《康生是造神闹剧的红衣大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识货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这些都是对人们识别事物优劣经验的正确总结,也是教育人们分辨事物好坏的一种正确方法。要识别一条政法消息(以下简称消息)的标题好或不好,也应该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一条消息标题的好与不好,一般指的是:标题对“三性”——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表达得怎样?对“三性”表达得越充分的标题就越好;表达得不充分甚至表达错了的,当然就不是好标题了。这次先研讨准确性。这  相似文献   

18.
“两会”,伴随着新春的和风,丝丝缕缕拂动人心。信息密集、国内报纸品种齐全的北京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一时读者骤增。3月26日上午,管理员张朝晖大发感慨:“这些天,提报量突然增大了,阅览室空位子堆找了。”刚届花甲之年的刘云,正戴着老花镜翻闲《珠海特区报》,他是河南省外经委离休干部,出差来京适逢“两会”召开,用他的话说,“到北图来是想集中地看看‘两会’的消息”。“今年的消息好读,因为短”。他介绍说,他刚读《人民日报》。第五版有一个“发言摘登”栏,都是二三百字文。我们拿来报夹,一翻,可不,3月25日的“摘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加若干小标题的消息越来越多了
  加小标题的消息,如今在全国很多都市类平面媒体,成为一种常态。浙江一家擅长讲故事的都市类报纸,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不管是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很多都是以加小标题的“消息体裁”来呈现的,即便是长篇大论地讲故事,也要在文端加上“本报讯”。比如2014年12月19日的一篇消息,主标题是《杭州出台规划打造“中国快递之都”》,整版报道,两三千字,加了三个小标题。  相似文献   

20.
“鼎”可“问”而不可争年初,我青年男女篮球队在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上一路挺进,连连告捷,一家报纸用如下标题登出消息: 女篮杀入决赛已成定局男篮可望与菲律宾争鼎消息是好,但读了标题,欣喜之余,又觉语感不畅;定神一想,原来是“争鼎”一词从中作梗。两队决赛,说是“争鼎”,好象是在用典。但细查典籍,却并无“争鼎”一说;而“问鼎”,倒是史有记载的。《左传·宣公三年(公元606年)》记其事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