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犹太思想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互动。犹太思想被人文主义者以古代神学之名补充进入了人文主义思潮中,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主义思潮也塑造着此时的犹太思想,犹太人文主义者主张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圣经,努力将人文学科纳入犹太思想体系,力图探寻古典理性、异教文化与犹太教真理之间的和谐。人文主义与犹太思想的互动,植根于文艺复兴时期犹太社会和基督教社会独特的环境和文化需求,两个群体中人文学者的交流也为这种互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初,在西欧与中欧许多国家先后发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就是以人为重,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神权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耶时进步的文艺就是贯彻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莎士比亚就是该时期新文艺的最高峰,《哈姆雷特》就足他中期所写的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在谈及西欧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出现误解、误读的现象:认为文艺复兴在彻底否定基督教神学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人本观"。持这一观点者大多认为,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是天然的,它的价值源头仅仅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资源和人文因素,它猛烈抨击着基督教神学的蒙昧和禁欲学说,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是不相容的。有教师甚至认为,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运动除了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本的基督教文化,从而带来人的大解放这一显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两种对立的文化在冲撞后走向融合,形成延续至今的“人文主义——基督教”欧洲文化模式的潜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灌注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征,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是基督教精神融合古希腊文化形成的对待人的态度.人文主义关注人,尊重人,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但并不否定上帝,对抗宗教,排斥精神道德和正常的宗教生活.将"humanism"译作"人本主义"是错误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表现出"乐观--失望--回归"的变化轨迹,但是始终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在论及莎剧前后期作品的巨大差异时,注意到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针砭乃至反驳,我国国内学术界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只强调莎氏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对希腊精神的继承性,忽略了莎士比亚作品内涵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现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读莎士比亚,以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重述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使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读呈现出新意。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翻阅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陷入了反思,中世纪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精神,主张神本理论,而文艺复兴要求效仿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人本)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要返回古代文明,就必然与基督教产生冲突,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吗?作为基督教发言人的教会对人文主义又是怎样的态度?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笔者查阅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通过考狄利娅和爱德伽两位主人公完整地建构了基督式的仁爱隐忍苦修精神的人格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重整乾坤”,解救乱世中的个体提供了一套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思潮的思想源泉之一。将人文主义思想和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与此相抵触的,是不尊重文学史事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王玲 《历史学习》2010,(1):14-15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指古典学术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凡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思想内容,总称为人文主义。而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  相似文献   

11.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就其传说来看,“穿天节”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神秘与浪漫的文化遗风;而其节日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则表达了古襄阳人民祈求新年平安如意,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穿天节”的发生地——万山,积淀了襄阳深厚的文化意蕴。襄阳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憧憬,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增无减。这也正是“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死亡”与“救赎”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而梭罗的散文代表作《瓦尔登湖》正表现出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和救赎意识,并由此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而其深广与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3.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4.
弗洛姆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幸福是个体与存在的统一,需要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爱是幸福的源泉,禅宗和精神分析是实现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斯宾诺莎劝诫人们放弃那些扰乱人心的外物,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人的心灵获得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是理性的完善和理智对情感的克服;是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正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斯宾诺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生幸福的关键,追求在整体幸福中实现个人幸福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幸福与痛苦是相反相成的,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体验痛苦,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又要批判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提出的"圣贤精神不离当下"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实践美的途径。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一为忘。忘是指有意的否定已发生的事物,包括自身,以求心灵恢复虚无之境,从而海纳百川,同于大道。不刻意求忘,只任自己自然而然地生活在当下中,反会不知不觉达至理想的境界。二为悟。这是"忘"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悟性的获得是通过主体感性能力的求得而来的,一切来自于主体当下的直觉和内心体验。三为乐。罗汝芳重视当下,重视由"忘"而来的心灵虚空,强调悟的工夫是因为从此出发可得到一种审美愉悦,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建立在日用常行之上的俗世之乐,是由忘而悟而生的愉悦,非脱离现实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岁时诗是唐诗中非常特殊的流品。唐代丰富多彩的岁时生活,是民众精神的聚焦和民众愿望的表达,也是诗人成长的文化土壤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泉源。唐代岁时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岁时诗的发达。高度发达的岁时诗,是诗人积极参与岁时生活的结果,也是岁时文化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