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与祖国大陆紧密相连,其历史文化与祖国大陆同祖同宗。本文就澳门地理、历史等问题作简明清晰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晚清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精英化的文化传播模式极力展现有关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等宏大叙述,体现出传播主体精英化的身份特征和价值立场,在特定时期有其历史意义,也有自身缺陷。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模式突出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体现了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着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现代性拥有多种颜面。就目前来讲,学术界大致清理出了以下几个最为基本的层面:对时间性存在的认同与推崇;平民化、大众化走向;个人自由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反思性、批判性文化类型的构筑与呵护;中西融汇式的文化资源模式等。我们在辨识中国文化现代性颜面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将会有利于克服当前学术界在此等研究领域所存在的视界狭小、缺乏评判标准、研究标本化、表层化等弊病,有利于摆脱单纯作“材料整理”的无作为状况,有利于真正还原历史、激活历史,有利于发掘出历史生成的力量源头与发展走向,从而能够使历史的研究服务于当下,导向于未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一批重要的非洲裔女作家的新奴隶叙述文本相继问世,不断的引起学界的关注。新奴隶叙述文本常以黑奴史为主题,以黑奴为主人公,重访非裔美国文学中关于黑人主体、黑奴史和黑人文化的再现问题。玛格丽特·沃克的《欢乐》被认为是第一部重要的新奴隶叙述,它的叙述改造了传统奴隶叙述的叙述模式。从主题模式、叙述对象、叙述形式等方面将《欢乐》的叙述与传统奴隶叙述进行对比,以期发现《欢乐》与传统奴隶叙述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组织史是研究组织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种不同层次组织实体的历史变迁以及历史组织与其他历史现象和现实组织的关系等问题。组织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史料与组织理论结合的方法、组织史叙述与分析结合的方法、历史组织过程研究与结构研究结合的方法、组织个体史研究与组织分体史研究和组织整体史研究结合的方法、组织史研究与宏观社会历史研究结合的方法以及历史组织比较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一 虽然20世纪的唐宋词史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有关唐宋词史的著作也出版了多部,但时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野的拓展、方法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有必要重写能反映新世纪学术进展和学术水准的《唐宋词史》。新的唐宋词史,应该突破旧的叙述模式,建立起新的叙述模式和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8.
社会风俗的演变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产物,同时,这种演变又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产生强有力的反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近代中国堪称社会急剧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风俗演变的局面与声势均属前所未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因此,全面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不能忽略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的探讨。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为数不多,有关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的专著也一直付诸阙如。虽然曾有张亮采和邓子琴的两部同名为《中国风俗史》的著作问世,但两者均单纯叙述风俗,而且前者仅叙述到明  相似文献   

9.
<正>尹全海教授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历史、记忆与认同研究"(批准号:14BZS077)。该课题通过移民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完整叙述,如同"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一样,成为中国移民史上重要的移民事件和独立的移民史研究单元。该课题将台湾同胞对姓氏播迁的历史叙述及其当下寻根活动纳入研究视野,不仅再现了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史是怎样发生的,而且回答了发生的历史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同时,该课题从闽台地区世代相传的家谱资料中发现,互不相邻的中原区域和闽台区域相当密切的血缘和文化渊源关系,为跨区域(多区域)文化研  相似文献   

10.
实现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科学采集,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及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是研究和发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学术路径。总结田野工作,认为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应注重实录手法,侧重其生命历程化,考虑平民视角、历史视角与整体视角,使贵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内容更加科学和丰富,使口述史体现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明清时期澳门人口史的研究中,由于人口数据歧出不一,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从葡人已婚者、澳门范围的认识视角以及疍民群体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澳门人口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能起到补苴罅漏之作用,而于澳门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钦定热河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方志,是记述热河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最早的地方志。编纂原则,皆为叙述内容的需要而定,内容丰富,体例完善,突出了地方特色。全书不仅是地方资治、教化和存史的依据,而且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入踞澳门,使这个有着悠久中华文化传衍历史的南海小渔村,成为东西文化和经贸交汇的中心.一方面,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实际管治,使以葡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又使中华文化成为澳门社会的文化主体和发展基础."主体"与"主导"的分离或背离,使澳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望、对峙和制约的特殊空间.澳门的回归,在文化主体与主导的一致性上掀开历史的新页,但在中华文化主导下保持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澳门发展的文化优势.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层次和影响力,扩大文化交流,便提到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5.
夏泉 《中国研究生》2009,(10):13-15
己丑年(2009)秋,适逢著名民族史、澳门史与中外交流史专家,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汤开建教授六十华诞(自暨南大学荣休),并被聘为澳门大学专任教授。在其门下研习过的诸多研究生同学,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与感谢,决定编纂《西学与汉学:中外交流史及澳门史论集》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汤门弟子有关“澳门史研究”、“基督教史研究”、“西域南海史研究”的论文,作为敬献老师的生日小礼物,以铭记其教诲与关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话语构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东西方历史文本《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对同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的历史叙述异同,指出两者在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立足点、叙述深度和时间指示、结构编排、叙述语选择上。而后本文探讨了对比分析所反映出的历史叙述"曲解故事"的基调和其通过深层话语空间所展现的价值判断立场,特别对客观史实叙述中的主观认知倾向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叙述的意义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客观展现过去的事实,而是通过话语构建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立场。  相似文献   

17.
黄紫琼 《海外英语》2022,(20):79-81
汉语和葡语作为中国澳门的官方语言,对中国澳门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澳门的官方语是中葡双语,许多场所的标语设置为中葡双语,而粤语在整个社会层面,实际上是中国澳门最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这种多语现象是中国澳门独特的多元文化缩影。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中国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国澳门与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澳门本土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文章以言语社区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澳门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国澳门言语社区的语言特点,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澳门语言发展的现状。希望该研究能对中国澳门的多语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澳门的多语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史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历史;是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它力求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思想的概貌。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看,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梁宝忠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23-125
将斯特拉文斯基置于西方音乐史中的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其生平以及创作时期的叙述,展示了他传奇的一生和对人类音乐文化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史,所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和自然史与社会的历史相关联的历史叙述的新模式。环境史的叙述对象,是在时间流变中存在着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因这对关系而一再演绎的故事则是叙述的重点。环境史的叙述并非只能由职业史家来承担,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业余爱好者在此亦可大显身手。环境史的叙述凸现了生态灾难或环境问题,从而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含有重估人类行为的重大寓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关心被叙述的对象。环境史的叙述因对人类如何创造历史的考量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重新评价,而具有了正当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