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之超卓令人惊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文学创作成功之启示,认为余光中对于永恒的精神生命之不懈追求,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创作原动力;求新、求变的创作心态,促使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从古典诗、现代诗吸取艺术技巧,对现代散文艺术创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归去何方     
余光中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所以他常称自己是江南人。他于 194 9年 5月去台湾 ,是“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之一。曾赴美留学 ,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诗。布谷 ,即布谷鸟 ,因其鸣声似“布谷”之音而得名 ,又当播种时节鸣叫 ,所以相传为劝耕之鸟。如杜甫《洗兵马》诗“田家望望惜雨乾 ,布谷处处催春种。”余光中的这首诗写于 1984年 3月 ,正值清明将至。这首诗和他的其他许多诗作一样 ,既保留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 ,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技法 ,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艺。具体说来 ,是写乡愁。让我们…  相似文献   

3.
王亮 《现代语文》2008,(5):84-86
20世纪60年代初,台湾现代诗掀起了反传统的高潮.余光中提出向中西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寻求资源,为诗歌探索指明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 60年代崛起的台湾现代诗人,为了在诗坛上立定脚跟,总在右手写诗之际,腾出左手写诗论。30年过去了,台湾的现代诗已构成中国当代诗史中灿烂的一章,台湾的现代诗论,也将成为中国当代诗歌批评中可贵的财富,再出发的基石.近年来,余光中、叶维廉、洛夫、杨牧的诗论,已引起大陆文坛的关注,即是明证。罗门也是如此,他的“评龄”与“诗龄”等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葆有一份探索诗艺理论的浓烈兴味,先后出版了五本诗论集——《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1964)、《心灵访问记》(1969)、《长期受着审判的人》(1974)、《时空的回声》(1982)、《诗眼看世  相似文献   

5.
彳亍 《现代语文》2004,(11):6-6
余光中(1928-),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其母亲是江苏武进人,故又常自称“江南人”。他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系,1954年与覃子豪、夏菁等创办“蓝星”诗社,成为与以纪弦、罗门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诗社,以洛夫、痖强等人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三足鼎立的台湾现代诗三大诗社之一。他本人也成为“现代诗”运动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乡愁     
余光中爷爷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他的家乡是福建永春。1928年,敬爱的余光中爷爷在南京出生,1949年他随父母迁到香港,第二年到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1953年,他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作家创立了“蓝星”诗社。后来他又到美国留学,回到台湾以后先后担任多家大学的教授,现在是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十多种。余光中爷爷常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于他的诗作之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构想——在“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逻辑起点,后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归宿,并进而分析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的中国化”的特征、途径、步骤及其诗人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阅读练习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余光中:一生一世永远斩不断的乡愁王钟的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  相似文献   

9.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第二届"台湾论坛"发表演讲。在演讲结尾,余光中与台下的听众互动,共同朗诵了他的名诗《乡愁》。有人问他《乡愁》有没有下文?年近八旬的诗人幽幽地吟道: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因其《乡愁》一诗而有“乡愁诗人”之称。乡愁,指对大陆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在台湾生活40年。最近20年居住在南台湾的高雄,临山近海.周遭的风景,常在他的诗文中出现。南台湾盛产各种水果,诗人饕餮之余,常有吟咏,写水果的甘美,颂乡土之可爱。最近台湾的果仙果后如莲雾、芒果,飞越《乡愁》所说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登陆神州。大陆乡亲在品尝佳果的时候,不妨一读“乡愁诗人”的水果诗,感受一下他对乡土的恋慕赞美。  相似文献   

11.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12.
<正>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原是主张西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走向了"回归",他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深沉的诗人,他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极为细腻、柔绵,《乡愁四韵》便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古滕客 《教学随笔》2013,(Z1):79-80
<正>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其影响遍及华人世界。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在其新书《黄绳系腕》(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中,我读到了他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哀愁。《黄绳系腕》这本书,汇集了余光中在不同年代的散文佳作。主要包括余光中旅居国外的经历、读书的体会、对祖国故土和文化的眷恋、四个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文坛的著名的多栖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对台湾文坛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试图从其散文创作理念出发,探讨余光中独特的散文理论、对台湾散文的创新以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一掬     
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大师余光中的一篇名作。作者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踏足远涉,寻觅中华民族的"根"。全文无不表达了他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徐珂 《文教资料》2007,(34):98-100
纵观余光中诗学的发展,他的诗学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他成熟的新古典主义诗学是以传统和现代的互动关系为核心,把"现代诗"从一个单纯的为学概念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诗学范畴。本文着重从余光中的个人遭遇、所处环境以其诗观的文学艺术渊源是构成"新"与"古典"的双边关系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19.
梁星 《读写月报》2022,(24):50-56
<正>[文本、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一首现代诗。此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六篇课文均为诗歌。一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这六首诗作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同时,学会朗诵技巧并尝试创作诗歌。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