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得时效是时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大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由于取得时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笔者从取得时效的概念入手,通过与相关制度进行比较,阐述了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姚贝 《中国科教博览》2004,(12B):135-136
取得时效是时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大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由于取得时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应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笔者从取得时效的概念入手,通过与相关制度进行比较,阐述了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取得时效是传统民法中重要制度之一,我国法律应确认地上权的取得时效已是民法理论界的共识,但对其具体适用仍存在分歧。从取得时效的法律功能入手,立足我国国情,结合国外立法例,对地上权的取得时效是否应以未登记的不动产为限,是否应以善意为要件,地上权取得时效是否具有溯及力,取得后期限如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建立我国民法中的取得时效制度有助于权利的实际行使,有效地防止权利空洞化。综观取得时效制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实际需要,取得时效制度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在我国建立和取得时效制度利大于弊。从取得时效制度的适用要件、时效期间、中止和中断以及取得时效的援用等方面,构建我国的取得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5.
取得时效制度已经被现代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许多国家普遍采用,但是我国民事法律中尚未规定取得时效,随着物权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应否在我国确立取得时效制度,受到广大学者关注,本文作者从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了我国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适用取得时效制度的情形\,我国学者对是否确立取得时效制度的看法以及作者对取得时效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上各国立法都规定了时效制度。我国也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只有诉讼时效而无取得时效的规定,造成现实中诸多财产关系界限不清、发生纠纷难以解决。虽然《民法典草案》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但仅就取得时效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取得时效制度应存在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笔者从主要从取得时效的含义、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取得时效的立法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取得时效源流久远。可取得时效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尚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取得时效,因而必须确立取得时效,健全我国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时效的概念入手 ,考察了时效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了时效制度的世界立法现状 ,明确指明了我国应建立的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时效制度的立法例,大陆法系存在统一式和分别式两种时效立法模式,两种立法例植根于其深厚的法律文化和传统,各有优缺,我国宜采用第二种时效立法模式。具体制度的安排上,一切以请求为一定给付的权利即债权都应适用消灭时效;以占有、登记为公示方法之物权应适用取得时效,由此消灭时效与取得时效宜分别规定在债权编和物权编,另设例外规定将不适用两种时效的权利排除在外,同时两种时效制度独立运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事法律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由来已久。它起源于古罗马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纳,该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我国由于受苏联思想观念和立法技术的影响颇深。只采用了单一的时效制度,并未规定取得时效制度。现已颁行的《物权法》依旧没有关于该制度的规定。学界关于我国是否有必要构建该制度的争论经久不衰。但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因素决定我国有构建取得时效制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我国未来民法典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如何设计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尤为重要。我国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两个方面:占有和经过法定的期间。至于善意则不是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但也不容忽视其在取得时效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效在民法上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导致的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制度。它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种,两在构成条件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在适用范围方面有所不同。完善取得时效是对诉讼时效的补充。取得时效制度与我国法律体系是融洽的,而且不能被其他制度所替代,完善取得时效制度是我国现实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对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中可见:在存在动产善意取得、先占以及对遗失物拾得物的占有取得等诸项制度的情况下,动产时效取得仍有其适用的逻辑空间;以不动产登记为核心的现代财产登记制度亦不能取代取得时效的适用价值;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符合立法的效率原则.设计取得时效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规范取得时效构成要件.准确界定时效完成后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协调取得时效与财产登记制度、取得时效与物上请求权消灭时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3):49-54
英国法上的地役权时效取得制度,经由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三方面的努力,已形成普通法与衡平法地役权时效取得互补,制定法完善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局面。我国香港地区的相关制度,原本与英国法一脉相承,回归之后,制定法丧失其合法存在的基础,但是普通法与衡平法中的时效取得规则,仍然适用于地役权的时效取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民事实体法对于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效力采取的是诉权消灭主义,确切地说是"胜诉权消灭主义"的立法模式。此模式对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的宗旨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诉权消灭主义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加上其理论本身固有的缺陷,因而有必要对我国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的效力进行重新定位。应结合我国实际,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权衡各种立法模式利弊的基础上,确立抗辩权发生主义。如此才更能符合我国的法律实践,充分发挥时效制度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均根源于罗马法的时效制度。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制度价值。其共性在于均可以解决权利人持续不行使权利而造成的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的问题;不同之处则在于其分别具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和制度安排。因此,二者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度价值,均应成为我国民事立法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取得时效制度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古代取得时效制度产生的原因来看,取得时效是统治阶级用来鼓励人们充分使用他人的废弃物,以达物尽其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一项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抛荒土地现象是取得时效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市场经济的秉性要求合符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取得时效制度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自发配置资源的自动机械,通过这个机械,闲置的财产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配置到需要它的人手中,以达“物尽其用,财尽其效”,这正是市场配置资源规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确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基础,我国个人财产的取得时效应该在民事立法中率先确立。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时效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移植自前苏联,而前苏联之所以屏弃多数国家惯行的“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将时效制度统一于“诉讼时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意识形态的简单对立。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一直存在若干问题。“诉讼时效”这一概念在语词上也存在岐义性,不能准确的传达立法者的意图。我国应该采取“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制度。取得时效的一般条件应该为:自主占有、和平占有、公然占有和持续占有满法定期间。  相似文献   

19.
1取得时效的概念及由来取得时效是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者他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继续占有他人的物达到一定期间,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法律制度。取得时效是取得物权的方式之一,取得时效起源于罗马法。最初,取得时效制度是在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时,为了调节财产所有人和需要人之间的矛盾,以使物尽其用。至罗马共和国末年,商品经济有了发展,取证问题相当突出,于是取得时效又发展为一种便利证明所有权不可缺少的手段。当罗马进入帝政后期,战乱频繁,为了安定人民生活,取得时效便演变成一种最终持续的事实状态,保护现有社会经济秩序,以利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在我国古代南宋绍兴三年也曾立法:耕种弃田三年应“请射”缴纳两税,并由官府确认其占有的权利,十年内原主仍可复业,十年外既丧失所有权。从中外古代取得时效制度产生的初衷来看,取得时效是统治阶级用来鼓励人们充分使用他人的废弃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法律制度。2在我国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意义2.1取得时效的适用能够促进物尽其用,加速财产的流转,增进社会效益,减少浪费。这是取得时效最早为人类所认识的价值,而且,取得时效的这一价值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学角度看,取得时效使闲置资源得以重...  相似文献   

20.
时效制度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时效制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一是时效中断 ,另一个是时效中止。文中对时效中止做了较为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