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热的生活浓郁的诗情──《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诗意美浅析长沙市一中黄耀红《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是吴伯箫先生的两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都以小见大,表现了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把平凡的劳动生...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交通局技工学校,三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效益十分明显,社会形象更加良好。其主要做法是:一、重投入。1999年至今,学校新建4100m2学生公寓楼一幢,新建轿车修理厂一处(可同时修理4辆轿车),增加新大客教练车两辆,富康教练车4辆,解放系列客货两用厢式教练车6辆,教学用可行驶电喷轿车两辆,汽车钣金专业实习用面包车6辆,摩托车30辆,扩大教练场12.5亩,新增了汽车烤漆房等。总投资数额达500万元,极大地改变了办学条件。二、抓质量。学校把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培训质量放在第…  相似文献   

3.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摘掉车牌,打开车顶窗,一辆摆在中产阶级壮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仅一天就被人偷走,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都“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2)
一个国家为什么贫穷?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贫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人们的劳动没有用于正道,而是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浪费的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如:你跑步刚刚追上一辆公交车,售票员却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07,(11B):45-45
细节:陈毅“坐骑”入驻校园 在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博物馆收藏的16辆世界名车中,有一辆最为引人注目,它就是作为新中国上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元帅的笫一辆“坐骑”,一辆出产于1941年“凯迪拉克”轿年。该车于1998年被按原形原貌进行了修复,至今保存完好,仍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祥子这样一个来自农村已经破产了青年农民,买车时经历的三起三落的情节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劳动人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现实和社会环境的打压下,从一个精神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的想要通过的自己努力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到最后好吃懒做、吃喝嫖赌样样都做的自甘堕落"城市垃圾"的转变。塑造了祥子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艺术价值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悲剧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五岁的儿子迷上了机器脚踏车,一看见就缠着爸爸一定要买一辆。爸爸的回答是:“只要我还在,就不买。”一天,儿子正和小朋友玩,一辆机器脚踏车从身边驶过,儿子兴奋地大叫:“看呀,看呀,我一定要买一辆———等我爸爸一死就买。”爸爸一死就买  相似文献   

9.
郑平 《湖南教育》2002,(14):35-35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并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  相似文献   

10.
“破窗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这样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窗户又得不…  相似文献   

11.
教学应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次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的后半部分,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解答、“学校组织春游,每辆大巴能坐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租几辆大巴?”结果出现两种答案:31辆和32辆。于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比较分析,大家明白若是31辆,则多出了12人,所以应该为31 1=32(辆)。  相似文献   

12.
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光凭宣读教条,空洞地说教, 效果并不见得好。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适当的以小故事去感染、启发学生。班级里出现很多"聊天族"时,我有意无意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我和父亲一同到田间劳动,在一个拐弯处,父亲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父亲问我:"除了鸟虫的鸣叫之外,你还听到什么声音?"我竖起耳朵,几秒钟之后,我回答:"我听到一辆汽车,是一辆货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汽车。"我问:"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汽车?"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的分辨出是不是空汽车,汽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一、 劳动日记  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培养队员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可以让中、高年级队员每人写一篇劳动日记,记下劳动的经过和感想。月底,举办一次“劳动日记展览”,也可以选优,出一次队报专刊,供队员们交流学习。   提示:( 1)劳动内容为比较轻松的体力活儿,如洒水扫地、养鱼种花、洗菜刷碗、手工制作等。( 2)鼓励队员积极参加原来没有从事过的新的劳动。( 3)劳动日记不一定天天写。因为如果劳动内容相同,天天都写,也很烦人。 二、劳动作品展示会    5月初发出通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练习, 5月下旬举行一次劳动作…  相似文献   

14.
数智时代,技术不断变革并推动着劳动形态的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和情感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形态的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劳动形成多元联结网络,导致用户成为去主体化的数字虚体;智能劳动打破劳动的“类同一性”,致使人成为去关系化的抽象个体;情感劳动泛化感性体验,造成劳动者去人格化的伪个性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要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劳动教育观,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要树立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身体力行”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劳动,这是一个曾经响彻云霄的词语;劳动,这是一个拥有辉煌过去的字眼。劳动,使人猿相揖别,造就了我们人类自身;劳动,化腐朽为神奇,推进了历史车轮前行。在人类教育史上,对待劳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劳动伟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另一种声音认为劳动卑贱,教育应以培养远离生产劳动的“劳心者”为使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后一种不协调的声音似乎更有市场,  相似文献   

16.
<正>苏教版第十二册《真情的回报》一课讲述了作者九岁时,因父亲生病住院,他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在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一份送报工作。开始他用一辆自行车推着送报,后来无力偿还父亲的医药费,只好卖掉自行车,每天他扛着沉甸甸的报袋挨家挨户送。因为作者诚实的劳动感动了邻居们,邻居们不但为他介绍新的客户,给他小费,还在圣诞节那天集体资助送给作者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两年前第一次执教时,我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轻而易举,因为  相似文献   

17.
绿油油的草地上,停着一辆漂亮的小马车。这辆马车是金黄色的,由四匹紫色的小马拉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不具有和创造价值的观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若干误解的辩正,结合对规定教师劳动价值观形成的考察,论证了这样两点:一是劳动不能分为生产性劳动扣非生产性劳动;二是教师的劳动具有并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9.
殷红 《辽宁高职学报》2023,(2):70-72+90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劳动意志、劳动观和劳动品质的课程。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总体目标,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劳动教育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理论课和实践活动课分别设定评价标准,更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与其他精神生产劳动相比,有着自己固有的显著特征。编辑劳动既有创造性,又具隐匿性。创造性是编辑劳动与著作者劳动的共同点,而隐匿性是编辑劳动与著作者者的劳动不同点,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寓于隐匿性之中,并通过隐匿性表现出来。正因为编辑劳动的这一隐匿性特征,才使得人们对编辑劳动的创造性难以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