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一场新时代的教育实验与变革。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育的明天,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实践,并提出了“真心实意搞课改,扎扎实实抓课堂”的口号,确立了“以科研促课改,把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一年来,我们依托一年级实验点,把“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确立为重点,以课程改革系列活动为载体,凭借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优势,全面展开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场刷新时代的教育实验与变革已经启动,为了学生和教育的明天.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尝试、实践、反思.提出了“真心实意搞课改,扎扎实实抓课堂”的口号,确立了“以科研促课改,以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一年来,我们依托一年级实验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为重点,以课程改革系列活动为载体。凭借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优势.全面展开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阙奋 《现代教学》2005,(4):53-54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同属课程教学改革。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比起课堂教学改革来,它的“顽固不化”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因此,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我校从开办之日起就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多年来,我们在考试方法改革上做了一些初步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建设,有效地开展课程改革,是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去探讨的一永久性课题.本文就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正能量”、课改教学活动中传递的“正能量”、课改学习活动中激发的“正能量”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5.
本专辑刊发的是本刊编辑部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案例征文活动获奖的部分征文。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课改实验区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一些非课改实验区、实验班的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获奖征文集中体现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实践和探索,对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对即将进行课改实验的地方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非课改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本专辑能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其出发点就是以学论教,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基于此,我们坚持以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统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始了基于“双有效”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曾有不少人担忧:课程改革在农村,特别是在西部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能不能搞得起来?可以说,这种担忧,今天也仍然存在。 但是,当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走过七个年头之后,我们发现当年大家无比担忧的农村地区,如今很多已经趟出了自己的课改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实验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是在课程改革上他们却有着两个重要的共同点:第一,坚持课改,全情投入;第二,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现在,他们正在总结经验教训,并准备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获得更加具体、鲜活的事例,本刊走访了黑龙江宁安和宁夏灵武两地,当年的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用大量喜人的事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正在给当地的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省的改革步伐正逐步加快。大庆市萨尔图区、宁安市这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为我省的课程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2002年9月,我省在宁安市召开了全省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会议,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本期,我们将以“走进宁安课改实验区”为专题,重点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经验。 我们将以“教学模式”牵头,而后是“课堂实录”及“课例评析”,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成果,给读者一个课程改革的样板。“课程评价”、“龙江师表”、“教学随笔”和“教改研讨”这几个栏目,旨在通过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改教学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教师,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心得以及对学习课程改革的点滴收获,全方位地展示宁安市的课改。尽管新的课程理念反对教师教学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认为:在改革初期,在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之前,还是要有典型引路的,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样板,使课程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 此外,我们还通过“专家视点”、“课改对话框”、“课例评析”、“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刊登了专家对课改的认识、大庆市萨尔图区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录,以此全方位地反映我省一年多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中小学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但从面上看,多数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远未认识到这一点,仍认为课改是那些新课标教材实验学校的事;是那些准备编制校本教材学校的事,与己无关,于是只满足于对新课标教材的一般性的使用,课堂教学改革无新起色。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对什么是课程、课改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课改主体等问题的认识不清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课程”?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所谓“课程”,即“为实…  相似文献   

10.
“课堂活动”是课程改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课改伊始,教师们最头疼的就是搞课堂活动;课改进行到今天,教师们最热衷的也是搞活动。课堂上要有学生的活动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具体来说,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呢?  相似文献   

11.
马莉 《中国教师》2024,(1):40-42
教师和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抓手。学校实行“一校一策”,践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效。遵义五中举办教学活动节,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实验教师实验课、教研活动现场赛、学生名字默写赛、听课感悟评比赛等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学校文化,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本土化;提升教师队伍素养,助力课改走好“最后一公里”;体现生本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薇 《辽宁教育》2010,(11):19-2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在学校“人为本,高起点,办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们始终坚守着这样的思想: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因为他们是课改全新理念和方法的接收者,更是传递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创造者。简而言之,教师具有怎样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课改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面对贫困地区课改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然后分析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后总结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上海基础教育从整体上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与思考,在以“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为基本原则与策略,整体架构深化课改思路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项目的方式逐步推进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西博白县教研室与时俱进,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师资培训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重点,使课改实验在点上开花,在面上结果,翻开了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新的一页。(一)课题拉动新课改课改实验工作启动后,县教研室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课程改革上来,全县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以切实有效的专题研究拉动课程改革实验。教研室设计了两个重要课题,一个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从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机制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  相似文献   

17.
实施跨世纪的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理念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上海自 1998年以来 ,在总结一期课改的成就与不足基础之上 ,积极开展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 ,新一期的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根本教育理念 ,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构建新的学力观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及学科体系等诸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闫广喜 《科学教育》2007,13(6):78-78
近几年,国家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走过场、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等等。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很多无谓的花点,或者课堂中几个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就认为是课程改革了。其实不然,这种“改革”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真谛,不知课改应该改什么。  相似文献   

19.
西乡县被省课改领导小组列为全省第二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后,县教育局、教研室高度重视这次教学改革,深刻认识到:改革的成败在领导,关键在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地培训课改教师。  相似文献   

20.
郭红梅 《中国教师》2009,(Z1):373-373
<正>课改四年,老师们的真切感悟:课改真好,读她的感觉像春天——专家为课程改革描述了一幅多么理想的蓝图、美妙的设想;课改真难——是否可以这样诠释课程改革:无论你怎样搞,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争取高分。一线的教师们如何真正地把新课程的理念与最终评价结合起来?课程评价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课改的理念与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