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笋芽儿》(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笋芽儿怎样由竹笋长为竹子的。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的巨大影响。课学中多次出现了常有鲜明语感色彩的摹声,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教学《笋芽儿》时,为了使学生悟得“从小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快快成长”的道理,我设计如下教学:师: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生:我喜欢笋芽儿,因为她不怕风寒,非常勇敢,非常坚强。师:(微笑着示意他坐下)生:笋芽儿刚开始时娇滴滴的,但后来她勇敢地脱下一件件束缚她长大的衣服,她能不怕困难,经受考验,因此我喜欢她。师:我相信你也会像笋芽儿一样,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生:(笑嘻嘻)我喜欢笋芽儿,是因为她好吃。师:(脸刷地红了,随即沉下脸)笋芽儿……是好吃,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讲的……[自我反思]这节课我尴尬地结束了教…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第六册第14课《笋芽儿》是一篇童话。课文通过笋芽儿听了春雨姑娘、雷公和小草弟弟的呼唤和话语后所表现不同的心理、语言和行动来反映她的成长过程。现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者听了两节语文课,两位老师教的都是六年制第六册第五组里的课文。一位老师教的是《笋芽儿》,另一位老师教的是《喇叭花》.勿庸置疑,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上还是有许多优点值得学习的。教《笋芽儿》的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很有条理,并以形象的板书展示了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喇叭花》的老师,根据“习作例文”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但两位老师在教学上也明显地存在不足。《笋芽儿》一文以童话的形式向人们介绍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其中课文三次写到了竹妈妈。第一次是  相似文献   

5.
《笋芽儿》是一篇童话故事,它生动地介绍了笋芽儿由嫩弱的笋芽长成强壮竹子的过程。教学这课时,要使学生在了解笋芽儿生长过程的基础上,懂得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会遇到阻力,要克服它,只有不畏困难,勇敢向上。  相似文献   

6.
从《笋芽儿》的教学看电教的课堂教学效果覃远志,杨绍菊在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笋芽儿》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从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四处地方采用了电教手段...  相似文献   

7.
“简笔画式”板书设计有些课文意在对学生进行形象记忆或逻辑记忆的训练,能在学生的记忆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某种能力之目的。如:《笋芽儿》一课,书后习题要求学生说出笋芽儿听了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弟弟的话以后怎样?意在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教育学...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文章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在美好春光中成长的过程。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诗情画意,催人奋发。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儿的雷公公,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9.
《笋芽儿》是一篇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怎样由竹笋生长为竹子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四个象声词的妙用,对形象地描写笋芽儿的成长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春雨声对笋芽儿的唤醒力“沙沙沙,沙沙沙”是描写春雨的象声词,文中用了比拟的手法准确地描写“春雨姑姑”细密地打在绿叶上的响声,犹如  相似文献   

10.
<笋芽儿>是一篇童话,写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株强壮的竹子,告诉孩子只要从小敢于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内容浅显易懂,语句优美.笋芽儿成长过程中,跟妈妈有儿次对话,表达了她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是埘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的好题材.在设计教案时,笔者打算通过学生对话朗读来体现笋芽儿的感情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细节却改变了笔者的仞衷,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1.
《笋芽儿》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我运用电教多种媒体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笋芽儿》是一篇童话.它主要讲春回大地,娇嫩的笋芽儿是怎样不听竹妈妈的规劝和反对,不怕寒冷,长成强壮的竹子.  相似文献   

13.
春之灵     
今天学《笋芽儿》。读了课文后,我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为孩子作个示范:“我特别喜欢‘钻’字。从这个字我可以想象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样子,还能体会到笋芽儿急切想看看美丽世界的心情。你们能不能像课文一样,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赋予动作、表情?”  相似文献   

14.
《笋芽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口胃。它生动地再现了笋芽儿长成竹子的过程,体现了笋芽儿奋发进取的可贵精神。如何使学生弄懂竹子的生长过程,从中既学得科学知识,又领悟深刻的内涵呢?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颇用了一些心计。一、抓住中心,由结果探索过程,激发儿童求知欲。通常课堂教学,采用从头至尾的讲读,这样不免平铺直叙,令人乏味。讲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课文大意后出示卡片,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终于,笋芽儿脱下了一件件阻碍自己长大的衣服,把它们抛在脚下,长成了一株强壮的竹子。抓住关键词语“终于”、“阻碍”等词,让学生思考,笋芽儿的成长与哪些事物有联系,结合对挂图的  相似文献   

15.
竹林挖笋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特别是下过几场春雨之后,山林孕育的一个个笋芽儿,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张望这个新世界. 拉上叔叔,带上锄头,哼着小曲,今天我要上演"挖笋首秀".我来到一个平缓的小山坡,没想到映入眼帘的却是漫山遍野的笋芽儿.当我向一棵最大的笋芽儿进攻时,一旁的叔叔却大笑起来.等他笑够了,才慢慢向我解...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使我想起在教《笋芽儿》时我与学生的一段对话:师:同学们,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呀?生:看到了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生:看到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生:其实笋芽儿还看到好多景物,我是从这个省略号中读懂的。师:是啊,你真善于观察,真会动脑筋,那么同学们,笋芽儿还看…  相似文献   

17.
我老家门前有一片竹林。春天,小鸟在竹林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不停地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从地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在40分钟的课堂内,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获得最大容量的有效知识。以浙教版四年级《笋芽儿》一课为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童话故事。它叙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通过拟人化的对话,描绘了竹子的生长过程。教学时应重点放在理解课文的第三、四两层(10-13自然段),激励学生象笋芽儿一样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惜童年的大好时光,为振兴社会主义祖国勤奋学习。2、掌握12个生字;理解“娇嫩、瑟缩、唠叨、爱抚、滋润、自豪”等词语;体会象声词的作用;能用“央求”造句。3、了解笋芽儿长成竹子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式,以《笋芽儿》这一课教学的三个片段为例,来明确一举多得的教学理念。【课例一】师:(在黑板上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书空。)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