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佳 《职大学报》2008,(4):7-10
萧红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她独特的生命体悟和女性情感体验,却又不乏对国民性弱点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与自传式的叙事方法、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既是对小说传统的背离,同时也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尽管她本人是一个一直处于孤独与无助之中的弱女子,而总是很执着地探索着国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可以说,她是一个女性意识的自觉者,她的小说描绘了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揭示出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6.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的探讨,认为在30年代文坛上,萧红的小说之所以独树一帜,自有众多原因,但其小说语言诗化的叙述、幽远的意境和浅白的表露等特色,确立了她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证实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过人才华。  相似文献   

9.
我们运用卡洛尔·吉勒根关于以公正为核心的伦理推论的"男性"方式和以关怀为主的"女性"方式的理论,读解文学.玛莎·纳斯鲍姆认为一些小说本身便是伦理学著作.她在这类小说中所发现的特别的伦理意义,事实上涵盖了颇有特色的伦理关怀的女性模式.我们将表明这种关注不仅适合所有这类小说的读者,也适合于妇女.最后,我们还要探究对传统小说的独特的女权主义读解所涉及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池莉作为一位女性意识强烈的女作家,在其小说《来来往往》中,并没有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审视、批判男性,而是对男性在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情感困惑给予理解、关怀与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