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采取严格限制举借外债政策,外债只是其作为财政应急的临时策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借债备战;为扭转战局,张之洞还提出借巨款来重整海军,突袭日本本土计划;为了保住台湾,张之洞不惜以借巨款,将台湾抵押给债权国为诱饵,以实现押款保台的目的。张之洞的这些外债主张和实践体现了其外债救国思想。张之洞借债备战主张主要出于对财政的应急性补充,并且表现出对外债依赖的趋势。而押款保台策略充分体现了其举借外债的政治性目的,而这种政治性借款对甲午战后晚清外债导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重新解读黄遵宪咏甲午战争的诗,更能总结出黄氏晚年在总结甲午战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思想。首先,民族的救亡图存须要中国人养成民族国家观念,从而以全民族之合力对付列强的入侵。其次,要区别传统的“忠”和“义”观念与现代的民族观念:要用“中西合璧”来形成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再次,甲午战后,他依然坚持要战胜种族歧视,坚持民族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6.
在 18 95 - 1898年由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中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 ,张之洞曾参与其中。虽然 ,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与矛盾 ,但综合张之洞在运动前及运动中的表现 ,他是支持维新运动的 ,而不是“假维新”。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地方实力派的兴起与清末慈禧太后的中央集权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慈禧采用平衡术驾驭地方派系策略的产物。张之洞集团兴起后又与中央集权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这个地方实力派系的发展和异变构成了清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乃清末重臣 ,他一生为“欲强中国”奔波劳碌。在外交上 ,无论是对外主张不辞一战 ,还是“以夷制夷” ,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与主权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张之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主政山西、广东期间扶持、发展教育,在这些地方的教育尝试,为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张之洞曾长期主政湖北,并在湖北推行了系列教育改革。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改革初以培养实学人才、满足近代工业需要、脱去传统八股影响为主,后则从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教材等各个方面,对湖北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并从经费上为湖北教育提供保障,使湖北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最为领先的省份,对湖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之洞和盛宣怀20余年交往关系进行研究和评析,推进二人关系研究,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洋务运动和近代化成败得失的原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某些鉴戒。  相似文献   

13.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幕府中汇聚了很多当时的诗坛健将,著名的宋诗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陈衍,便是其幕中之宾。陈衍与张之洞诗歌派别不同,论诗旨趣有别,虽不是张之洞赏音所在,但陈衍正是在张之洞幕中提高了自己的诗作、诗论水平,并提出了著名的"同光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中国与日本都是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大国。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与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投资规模、国别格局、行业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从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中借鉴了经验并吸取了一些教训,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对东盟投资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奉张崛起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奉张集团的早期发展,获得日本大力支持。张作霖随着实力增强,与日关系趋于紧张,彼此呈现一种双重面相,而非单一地张"亲日",或日本支持张,双方关系充满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在1930年5月发生的中原大战中,初则采取保境安民,严守中立的明智之举,后则在切望国内和平统一,以御外患的思想指导下,在蒋介石高官厚禄,封官许地的诱惑下,举兵入关,助蒋平息了反蒋各派军阀,暂时实现了和平统一,但又受制于蒋,致使东北防务空虚,为日本军国主义推展大陆政策敞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不但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战争赔款被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苏联、美国空军的联合作战,不仅装备、训练和重建了中国空军,加快了中国空军的现代化步伐,更重要的是使领空观念、主权观念、国防观念及现代化作战条件下的制空权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牢牢地树立起来了.抗日战争的空战历程,再次验证了"正义的战争必胜"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