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读朦胧诗     
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朦胧诗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反叛性与觉醒性,在诗艺上有着重回与再创的现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确实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3.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崛起并兴盛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有两大主题:觉醒与寻找。主要以北岛、舒婷为代表,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声音加入时代主题的大合唱,集中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人格和思想风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不仅揭示出他们诗歌鲜明的抒情风格与艺术个性,而且也捕捉到诗人主体精神与抒情人格的差异,而这,对于他们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成就,也绝不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探讨和研究了中国朦胧诗5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的朦胧诗风演绎的动态:从古典走向现代,从阴柔走向阳刚,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我国新时期朦胧诗与西方象征派诗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做了比照分析:一、两者的生成背景;二、两者的主题意蕴;三、两者的审美观点。本文认为,朦胧诗虽然积极借鉴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但在主题意蕴方面却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情愫,基调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难以将它归入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它可以说是我国“五四”新诗传统的自觉接续,并为后来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生代诗作了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文学角度的基础上,另加入宏观历史的视野,通过对于朦胧诗产生的大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来探讨朦胧诗的社会责任与美学价值问题.朦胧诗的出现,使得新诗的大众化成为了可能,朦胧诗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特别是十年“丈革”压抑下的产物,朦胧诗人的成长过程,注定了他们对于传统新诗的颠覆意识.朦胧诗主张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性的释放,将诗歌很长时间内的附庸政治和歌功颂德的庸俗意识扭转过来,创造出新时代的美学价值,是新诗自身的一次伟大蜕变.  相似文献   

8.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春秋战国, 王室衰微, 权力下移, 给士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遇。时代造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则在士的这种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忧患意识也如影随形, 最终“士不遇”成为作家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整体性落潮。市场经济的启动,社会的转型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内在的,则是朦咙诗人化姿态的不足。然而他们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贡献,在新时期学中所创下的实绩,以及退场时表现出来的大度襟怀,无疑还是值得喝彩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当代文学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朦胧诗”及三个“崛起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朦胧诗”是转型期的产物,它的特征是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在美学上,它有许多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范。  相似文献   

11.
人与文学的一般对应是反映和记录,人与文学的特殊对应是引领和指向,透视朦胧诗潮,这种特殊的对应是更深层的诗歌与生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3,18(6):66-68
朦胧诗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文本显示了思维领域中存在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惑;用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为整合传统诗艺与现代诗艺寻找着可能。他们在价值观与艺术观上的最后选择使朦胧诗由短暂的历史瞬间演蜂成为永恒的意义使者。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现实态度上,象征派是无意识的逃避,朦胧派则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在诗学上,两派虽都借重音乐的特性入诗,但象征派的心理诗学观过于内向聚敛,朦胧派则注重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美学的探索上,两派虽创立了新的美学原则,但象征化语体和意象化语体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坛上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之歌"和"朦胧诗"是诗歌的两大重镇,二者虽有共同的"公共苦难"经历,但因成长经历和诗学观念的不同,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二者在诗歌美学形态呈现不同的风格。笔者从诗歌的审美特征、抒情主体、表现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艾青的归来之歌与朦胧诗在美学形态上的不同,从而反映"归来"诗情感的真实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15.
表现主义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其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内在激情以及抽象的哲理思考,构成了创作表达的朦胧、虚幻和神秘。“文革”十年浩劫后出现的朦胧诗潮,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态上,都呈现出了与表现主义美学相似的特征。在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大举回归中国诗坛的背景下,梳理朦胧诗潮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美学观对朦胧诗潮的形成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相隔了一段时间的距离.但新文学传统中作为重要思想范型的内容如"人的文学"、"立意反抗"等,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在"朦胧诗"中得到再次显现.文章即从以上两个方面阐释了"朦胧诗"中显现的新文学传统因素和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之一,全面阐述了作为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第一个浪头——“源脆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朦胧诗”的精神意象、艺术特征和流派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