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兴尽晚归的生活片断。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娇美、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图,而这一切又以景语、情话描绘,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我们备课组在"磨"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因为对"争渡"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出现了大家争持不下的场景,那架势,怎一个"辩"字了得。争持过后,大家对这课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上起课来也都更得心应手。《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在集体备这课时,有老师觉得词人及一起游玩的朋友们因酒醉而"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们因慌张所以"争渡,争  相似文献   

4.
八百多年前,词坛才女李清照来到荷花塘游玩,写下了千古绝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5.
<正>少时就对李清照《如梦令》情有独钟,很喜欢这句——"……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数学解题何尝不是这样呢?数学解题并非都一帆风顺,偶或"误入藕花深处",经一番"争斗",愚钝洞开,抑或"惊起一滩鸥鹭",收获意外.下面谈一谈在一道动点最值问题的探索中,从误入、发现、查证到自省这样一个解题自救过程,在病解的审查中找寻解题的突破口,在解的反思中优化解答,回望中发现新出路.记录数学解题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词人同亲属和朋友们,在夏日里游饮归来途中的一个片断,活泼欢快,风趣横生。从描写的内容与欢快的情调看,当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相似文献   

8.
罗娟 《阅读与鉴赏》2006,(10):57-59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公元1084—?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南渡前,她和丈夫赵明诚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南渡后,家庭遭受不幸,在孤独中度晚年.《如梦令》应是她前期的作品.全词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少时的广读群书,家庭的宽松环境,夫妻的真挚感情以及后来辗转漂泊的凄苦经历都给李清照的词创作注入丰富的情感。她的词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充分展示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从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见其不同的情感经历,欣赏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反映少女情怀在婚前,李清照的作品大都表现少女时代的情怀和活动。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动静相生、淡而有致的画面,给人以艺术美的感…  相似文献   

11.
情、景、意、趣,各有至味──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周懋昌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下简称《常记》)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相似文献   

12.
张源 《初中生辅导》2008,(34):13-1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外背诵篇目里选录了李清照的这一首词.在九月这夏末秋初的季节里,它犹如一缕甜美清新的风,带着溪畔暮色中荷花的清香,带着词人盈盈的笑脸、浓浓的游兴、淡淡的醉意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悠悠然、醺醺然,恍惚间,夏日的酷暑已经消尽…………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14.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属于山东),北宋杰  相似文献   

15.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人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练而疏朗.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具有情、景、意、趣等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词中描写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次愉快的荷塘郊游情景——归途中因醉酒而划船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了暮宿荷塘深处的鸥鹭,表现出词人的美好心境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快乐.那么,教学时,我们又将如何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感知和鉴赏这首语言生动、节奏轻快、令人回味无穷的古典诗词,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呢?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情境.  相似文献   

18.
刘梅 《教师》2011,(1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具有情、景、意、趣等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词中描写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次愉快的荷塘郊游情景——归途中因醉酒而划船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了暮宿荷塘深处的鸥鹭,表现出词人的美好心境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快乐。那么,教学时,我们又将如何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感知和鉴赏这首语言生动、节奏轻快、令人回味无穷的古典诗词,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呢?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情境。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一、溪亭:溪边的亭子?当年,令李清照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到底是一个什么奇妙之处?教材中是这样诠释的:“溪亭,溪边的亭子。”然而,溪者,“山间的小河沟”《(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346页),河面不会很宽,水域不会很广。但是,词中“藕花深处”四字,告诉我们此处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必定波光浩淼,横无际涯,才会令人“误入”其“深处”而“不知归路”。因此,将“溪亭”之“溪”释为“小溪”,与全词的意境绝不相符。那么“,溪亭”者,何处也?历史是这样回答的:1!北宋年间,济南府中确有溪亭一景。即当时大学士石介的女婿、济南名医徐正权(名遁)的私家园林。诗人苏辙任齐州(即济南府)掌书记时,与徐正权私交甚笃,常沉醉于溪亭万千美景之中。其留下的《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可佐证。其诗曰: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疏。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2“从时间上判断,《如梦令》“作于李清照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