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比利比例教学中,从学生质疑来看,对以下概念的理解容易产生模糊不清,现举例予以回答。问题1:0既然不能做比的后项,那么在球赛中出现1:队2:0的记录,这又怎么解释?答:比较两种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减法比较,即一件事物比另一件事物多(或少)多少的比较方法;另一种是用除法比较,即一件事物是另一件事物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比较方法。球类比赛中出现的1:0、2:0的记录是属于第一种意义的比较。如甲、乙两人进行乒乓球比赛,甲先胜一局,记作1:0,甲又胜第二局,记作2:0。这种记录是表示谁胜谁负得分…  相似文献   

2.
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毛诗正义》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是说“比”和“兴”都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段,“比”是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兴”,是把要写的东两寄托在一种事物上,即托物寄兴。  相似文献   

3.
问:在教学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比”这一节时,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平时老师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我们也明白后项为0无意义。为什么在球类比赛中会出现2∶0、3∶0呢?它们是不是比?答:以下面两个事实为例:1.甲队以3∶2战胜乙队。2.篮球个数与足球个数的比是3∶2。以上两例中都出现了3∶2,读法相同,也都是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但例1告诉我们,甲队得了3分,乙队得了2分,甲队比乙队多得1分,甲队获胜。这里突出强调的是双方得分的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双方实际得到的分数,这是在比谁多谁少,指的是比分;而…  相似文献   

4.
联想是通过客观事物“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写记叙文借助联想,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立意新奇、生动感人的文章来。1.接近联想法。这是一种由于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依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21):44-45
分数和百分数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的区别:(1)意义不同: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是对两个数量间进行倍数比较得出的数,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如可以说“1米是5米的20%”,但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计量单位名称(即百分数是不名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34…  相似文献   

6.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义务教材将它集中于第二册教学。这类应用题反映的是两种事物间多与少的数量关系,比第一册反映一种事物内部联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赋”,就是随物赋形,叙事言情。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或古人、故事)给另一事物(或人物、事件)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  相似文献   

8.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处于思考状态。都会与比较有缘。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  相似文献   

9.
比,就是比较,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辩别异同与高下。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古今中外都渗透了比,年年月月都贯穿着比,各行各业都涉及到比,男女老少都知道比。比,无处不发生,无时不存在。“有比较才有鉴别”,比是人们辨别事物的一种常用措施,真假好坏、是非曲直、大小多少等,往往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区分的。比就是较量,即用竞争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比是人的天生特性,比是人们心  相似文献   

10.
<正>“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关系时,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相差问题),另一种是比较它们的比率关系(倍比问题)。“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接触比率,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深入理解“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下面呈现两次典型的教学过程及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数量短语做定语时的情况,发现有些数量短语做定语时可以带“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名词向量词的漂移不彻底造成的,而另一种是由于强调作用或语义的整体性造成的。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两种情况,认为它们有不同的认知基础,即前一种是为了“从无到有”确定认知域,而后一种是为了排除默认值,确立一个大的认知域。  相似文献   

12.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3.
一、一题多用即把所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把某个已知条件改为所求问题,让学生分析解答。这类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例如学生对“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三者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可选择有关的工程问题进行练习。二、一题多变即让学生把题目中的某个术语或重要语句,变换成其他的术语或语句,然后进行解答。例1大小齿轮齿数的比是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为了使学生对表示相比关系的有关语句有深刻的理解,可把“大小齿轮齿数的比是4∶3”这语句用其他形式叙述…  相似文献   

14.
校长与“宇宙大法则”田志德“宇宙大法则”,又名“巴特莱法则”或“80∶20原理”。它的起源是数量的比,即一个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与正方形内的余面积之比为78∶22;空气中氮和氧的比为78∶22;人体中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为78∶22。它的实质是重要的少数...  相似文献   

15.
<正>比和比例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常有混淆。在数学中,比用除法定义,用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种是两个同类量的比较,如圆周率π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另一种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如速度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两个相等的比构成比例,即a∶b=c∶d,比例表示两个比之间的等价关系。比例使比的作用如虎添翼,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通过定在地面上木棍的影长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Ⅳ比较句的主要类型对两种或两类事物就某方面进行比较的句子,叫比较句.如: 1)黑兔比白兔少13只. 1)是对黑兔和白兔在数量方面进行的比较.数学语言中最常用的是“比”字句、“是”字句和“于”字句. (一) 比字句带有“比”字的比较句叫比字句,如1).它的基本格式是:A比Bx.A和B是比较项,x表示比较的结果.根据x中有无效量词语出现和出现什么样的数量词语,我们可以把比字句分为X_1、X_2、X_3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变换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数学变换亦称“映射”、“映象”“映照”、“对应”等。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比喻性”的思维模式,称之为类比思维,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思维方式.科学家认为类比思维方式乃是科学家创造性气质的体现,是科学直觉发现的源泉.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来参加赛课活动,听了对“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的两种诠释后,印象深刻,感触颇深,现比较如下,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思考。教法A:1.复习:求比值3∶46∶89∶122.提问:结果有怎样的关系?3∶4=6∶8=9∶123.观察:从左向右看,你发现什么规律?从右向左看,你发现什么规律?4.概括: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5.沟通:这个性质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6.巩固:(略)教法B:1.导入:3÷4=6÷()=9÷()依据:商不变性质34=6()=9()分…  相似文献   

20.
一、相关联想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红领巾联想到少先队员;由一张发黄的照片联想到过去的岁月。二、相反联想即由对某一个事物的感知联想到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联想到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三、因果联想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式。例如《荔枝蜜》的结尾,作者了解并喜爱蜜蜂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四、相似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在某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的一种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