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邵晓林 《文教资料》2014,(27):54-55
老子的道包容天地,是万物之始、之母,它神秘、神妙、妙不可言。本文从"恍惚"入手,以说明"恍惚"是对道存在状态的描述。其中的"有物有象"乃是道"恍惚"状态的推演之物,它们同样处于不断地流变之中。通过对"象"的溯源,得到道并非是超越时空的本体的结论。道是语言内部的一个永远无法圆满的漏洞,而反来说"恍惚"是对它最合适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超越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层次,亦是"用教材教"的最大亮点。反思十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我们发现不少人并未把握"超越教材"这个命题的真谛。有人认为,"超越教材只属于教师",似乎没有学生的份。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未把握问题的精髓。强调"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一定要借助教材这个工具,引领学生自主地学。超越教材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马大康先生在《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值得商榷。首先",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如马文所说的那样,是"循环论证的结果";它是人类言说文学本质的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对于文学本质提问方式的改变。其次,马文对伊格尔顿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反本质主义"并非意味着必须将"文学"的概念随意化,甚至取消这个概念,而是意味着将"文学"这一概念作历史的、具体的理解。第三,不能用"娱乐性"代替"文学性"来界定文学活动的本质,因为文学活动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是超越娱乐之上的"忘情之乐",即人获得解放、自由之乐。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低层次的娱乐,以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更应提倡这种超越感官享乐的"忘情之乐"。  相似文献   

4.
"三超越"是我校"课堂文化"中的一个元素。所谓"三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它是我校"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呼应、认同、体验,它的产生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精神上,是不可言传的,它以精妙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  相似文献   

6.
马修.阿诺德在其文化批评生涯中借用了诸如"非利士""超然无执""甜蜜与光明"等术语,这种"拿来主义"用意甚为深刻。他借用"非利士"抨击了中产阶级的物质崇拜症;用"超然无执"批评了维多利亚人狭隘的阶级观念;用"甜蜜与光明"阐明了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自称船山先生,晚年隐居着述,提出“修身六然”养性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秘籍,值得借鉴。自处超然 要有淡泊超脱的胸襟,以高层次、高时尚的人生境界来观照自己,净化自己,扪心而安,揆理而顺;要超越世俗,生活中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8.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五谷杂粮中,绿豆具有超然的地位。绿豆汤"解暑、解毒"的说法深入人心,夏天喝绿豆汤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了习惯。其实,绿豆并非中国的特产,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至少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后来才传到东南亚以及中国。"食药同源"并非中国独有。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人就把绿豆当作了一种药物来使用——至少过了一两千年,绿豆才传到中国。  相似文献   

10.
素描教学是在观察、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启发创造力的过程,是提高对视觉语言应用把握能力的过程。设计素描比基础素描更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性,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写实"与"联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空间结构的认识、把握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二程的"孔颜乐处"观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如下:"自得"之乐,它是在主观内在自觉基础上达到的顿悟之乐;"循理"之乐,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心灵所获得的快乐和愉悦;"鸢飞鱼跃"之乐,这种乐是精神自由之乐,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困窘;"与物同体"之乐,它实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同,对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睿智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东篱"词境体现的是生命的意义。作为"东篱"词境的创始者陶渊明来说,他所展现的是一种诗意:人生洒脱的诗意。陶渊明以超然的生命态度来体认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继承者李清照来说,她所展现的是一种词境:人生愁苦的词境。李清照以惑然的生命认知去体察生活、把握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发展者马致远来说,他所呈现的是一种曲界:人生狂放的曲界。马致远以已然的生命把握清楚地表现生活,将社会的创伤予以扩大化,从而达到批判生活、批判社会的目的。马致远将"东篱"词境在全方位上予以发展:从对个人生命的把握到对社会生活的把握,从小我进至大我。"东篱"词境得以提升,谱写出"东篱"词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的艺术美学思想对英国"新传记"代表人物雷顿.斯特拉奇的传记观产生很大影响。弗莱强调的艺术的自律性、艺术对生活的穿透力、艺术的超然性和艺术是艺术家本人的自我表达的观点,为斯特拉奇摆脱传记的功利性影响,实现传记的真实性,把传记重新引入艺术行列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斯特拉奇的"新传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化的传记,因而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已,这就要求教师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紧扣教材为紧扣课程标准,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种"生成性",与"开放性"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性)、教师的灵活驾驭(善于捕捉、探究)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强燕华 《考试周刊》2010,(51):23-2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把握呢?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思考与探索。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思考,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应该做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超越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网络成瘾"在近几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概念,它不仅使社会、教育领域感到困惑,也促进了心理学、卫生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医疗及其管理机构都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围绕的主要是痛苦、社会功能受损和生活方式的否认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的研究主体对网络成瘾行为表现和自我意识的状态又有不同的表述,由此导致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不一致,但由于把握了共同的三个核心问题,使得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也将逐步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9.
吴雪梅 《考试周刊》2010,(31):60-60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开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必须找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