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广西的城市化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乡镇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化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乡村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走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小城镇发展理论和大城市优先发展两种模式。运用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并综合运用经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两者加以比较,应以大城市发展优先为主旨,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的格局,科学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李剑萍 《教育研究》2021,42(3):23-2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的Ⅰ型和Ⅱ型大城市、500万~1 000万的特大城市、1 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总计超过90个,其中特大、超大城市已达16个,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2.5亿人,在校(园)学生近1亿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2020年10月,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又强调,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十四五"时期,推进大城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带动教育体系自身提质升级,带动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教育振兴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获得了长足发展。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基本上是单中心集中的发展模式,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已经困扰着大城市,影响了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索大城市的更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大城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委提出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抉择,不仅对我省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四川经济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加快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先发展大城市、打造经济发展龙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抓好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7.
小城市是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基础,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区域,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关系到这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合理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之一,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向。积极发展与广大小城镇和农村联系紧密的小城市,既有利于消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控制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又便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缩小城乡差别;既有利于均衡生产布局,又有利于集中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当然,发展小城市,并不是不问条件去盲目发展,更不是不发展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和“控制大城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如何加快城市建设 ,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 ,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些观点强调西部大开发重点要以大城市为依托 ,继续开发现有那些大城市 ,增强那些大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极。对此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清醒地看到 ,这些大城市 ,尤其是西安、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所患“大城市病”——“…  相似文献   

9.
论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以来执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的城市化方针,使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人为抑制,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三大问题: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性。本分析了大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地位;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比中小城镇能产生更好的集聚效应;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发展应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双循环"背景下,内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内循环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消费市场的作用.夜经济在我国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整体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内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Ⅱ型大城市,具有虹吸效应.发展夜经济,是长三角地区以泰州为代表的Ⅱ型大城市实现弯道超车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之关系问题,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文章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视野,探析科学发展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内在辩证的统一关系问题,这对于以科学发展统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全局,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明显偏低、差距进一步拉大。科技创新是西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发展知识经济、降低大开发成本、提高竞争力及在WTO环境下实现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西部科技创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重视优化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大环境,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西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必须在体制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建立符合西部省(市、区)情的科技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当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演进和中国现实与发展远景规划的比较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应是多层次、系统性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标和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关系,二是深刻理解从传统发展观转向"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维新派的经济变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机器的应用,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他们提出,中国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型。为了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障碍,他们对当时思想界流行的轻视科学技术、反对机器生产的陈腐观念和落后的封建经济伦理思想提出强烈的批评,第一次在中国勾画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的蓝图。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更高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两者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动力,不断地对地方院校科研提出新的需求,拉动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同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此,地方院校科研应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新世纪新时期,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打破原有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把思想解放在“时代变迁”上,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体现在锐意改革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伦理本义。科学发展观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更是经济伦理研究的主要议题,它更加注重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赋予公平、公正以丰富的经济伦理含义。它把二者的关系统一在“以人为本”这个前提之下,在以人为本这个共同的前提和基础上,公平和效率才能摆脱过去二元割裂的局面,达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谭坊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把全镇的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农村经济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主线,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深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等,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