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教学大纲突出了语文教学在立足学生发展 ,塑造人格上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作用。把学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实学 ,又具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那么 ,如何利用语文教学 ,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 ,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 ,为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健康的人格底色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作者简介 ,进行人格魅力熏陶。 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心理上极想张扬个性 ,摆脱束缚 ,也特别容易崇拜名人。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名人、伟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使学生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地构建美好的人格。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格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刚颁行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是推进语文教学方式转轨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把语文植根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然而,长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诵读、拓展、写作、实践等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缪文姬 《教学随笔》2013,(20):145+156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作了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6.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评价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翁武敏 《生物学教学》2007,32(11):15-17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应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挖掘人格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时代需要的今天,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董健健 《学语文》2004,(3):4-54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相一致。作文与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这便是作文与育人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材当中,选取了为数众多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无不是塑造和传承中华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优秀媒介。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诗词,可以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报国之志,激发爱国热情,完成人格底蕴的积淀;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让学生在解读诗词中感受自然之美,陶醉于自然之美,学会感恩,提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时代需要的今天,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人格包括内部心理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发挥个人智慧和才能.生物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史教学、生物学实验、生物课外活动等方式,切实落实与完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说,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是传承、升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绵不绝的链条.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14.
正"眼下的语文课越上越大,也越上越空了。远离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试想,如果以如此空洞的"人文性"的体现来高赞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话,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和长久深远的,而且这样过分的肯定也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其实,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语言分析和语言训练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眼下的语文课越上越大,也越上越空了。远离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试想,如果以如此空洞的“人文性”的体现来高赞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话,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和长久深远的,而且这样过分的肯定也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其实,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语言分析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具体可感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技校语文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也应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意志品格教育,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美感教育等方面加强渗透,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多文章都承载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强化诵读、依托文本、综合活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将优秀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收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感情、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  相似文献   

19.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加强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思想政治课堂是提升青少年道德和人格水准的载体,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人格教育是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人格一词意义繁多,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质、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根据皮连生教授《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对人格的阐述,可把人格作如下定义: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而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