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二者存在先后角度看,它是一个无法解决的伪命题;社会学两大理论派别的争论,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宏观的历史的线索勾勒出二者的真实发展轨迹;微观的人与社会的探讨使我们从多重视角,再次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解释了对此关系的认识问题上的争议、困惑与停滞,对我们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集体主义陷入困境、个人主义泛滥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的背景下,从当代中国的时空条件出发,必须建立一种既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即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新集体主义实现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合理整合,为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条积极而现实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既是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化,又是它的实质与焦点。社会生活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人“自主”与社会的“规范”不断进行相应地自我调适的过程。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所表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可以也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一关系做出最全面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市场经济下中国当代的发展实际为落脚点,针对个人与社会在发展中所要面对的不同矛盾,探讨当代视野中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争取对客体、对世界的支配,但在前有的世纪里,物质世界或某种落后的观念、制度是人什1改造的首要对象,而二十世纪,虽然过去的客体仍是客体,人们的眼光却集中在“社会”这一谁也说不清的怪物上。消解社会,创造适合于人生存在的社会环境,提到了人类的议事日程上。与之相适应,文学则发生了由构筑社会到消解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1923年前瞿秋白在这一对范畴关系的认识上,既受到了此前思想界观点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在关注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开始谈到了个性发展当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以及个性与阶级的关系。1923年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读和运用,使他对这一对范畴的认识在延续之前观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他并没有放弃对个性发展的追求,仍认同个人的历史价值,只是更着眼于在理论上论述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与决定性,个人人生观的阶级属性,意在说明个性发展的追求必须与社会发展、阶级发展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实现,而脱离现实与集体的个性追求最终将归于破灭。  相似文献   

7.
"我与文学"的"爱"与"不爱"的瓜葛,本质上是个人视角的文学功利性问题.本文对"爱"与"不爱"内涵作剖析,围绕二者内在关系进行阐发,对它的"本质"作"当下解读".  相似文献   

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特质性:知识和理论的逻辑与历史和现实的路径的相互交叠。这也是社会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实质性界分。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得以展开的轨道.使社会学建立了与现代性的牢固的知识连结,从而对人类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迁过程给予了宏大而细致、广阔而深入、普遍而精微的刻画和反省。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就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具有了新的时代性涵义。  相似文献   

9.
陈华森 《文教资料》2010,(22):128-130
自由主义之困境随其萌芽、发展和滥觞的过程而发展。当代共和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社会公共生活的衰退,公民美德的缺失,以及私益与公益的失衡,并力图实现公域与私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个人善与公民美德,以及私益与公益之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与前现代社会相对照,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既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同时也出现两者两极对立的境地.要克服现代境遇的弊端,必须摈弃个人与社会各为实体的二元思维框架,从互动关系和相互构成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并且以人与人的内在构成关系取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与前现代社会相对照,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既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同时也出现两者两极对立的境地。要克服现代境遇的弊端,必须摈弃个人与社会各为实体的二元思维框架,从互动关系和相互构成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并且以人与人的内在构成关系取代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沂蒙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真挚情感,它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精神凝聚功能、意志激励功能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党必须切实扎根于社会之中,引领社会,服务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相似文献   

13.
鲍艳丽 《江苏高教》2008,(3):149-150
(一)教育本质论研究的视野:实然与应然 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论述了他的教育本质观。他由生物的生长入题类比人的生长,在生长的意义上有机体和人是同等的。而人的生长则部分地是由教育来促进的。生长不仅指身体的生长,也指心理的成长。心理生长则是在群体生活中不断进行的。“每一个个体,作为群体的生活经验载体的每一个单位,总有一天会消灭。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人与社会关系思想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决定和相互促进上,他高度重视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创造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作用的条件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个人教育知识是一个与公共教育知识相对的概念。教师个人教育知识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理解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等。这种知识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双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庞金友 《教学与研究》2006,34(10):66-72
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日益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与角色正备受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行为体的地位与作用日显其重,但基于对民族国家内在的适应性和不可替代性、公民社会脆弱的独立性及对国家的依赖性的考虑,西方学者大多肯定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承认全球化在打破国家与社会的传统边界和力量均衡的同时,也使两者合作与冲突的机会相应增加。在他们看来,欲求两者间和谐与健康的关系模式,必须在国家和公民社会这两个支点上同时着力,进行双向的、多维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客观地存在着个人学习和社团学习这两种学习主体,人们对个人学习存在问题的反思以及对社团学习优势的深入研究,预示和呼唤着一种从个人学习向社团学习的转向.社团学习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分化出来是学校学习制度的一个进步,我们倡导社团学习并不是要以社团学习完全取代个人学习,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在两种学习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歌逐渐被现代社会"边缘化"了,同时,读者、社会也被诗歌"边缘化"了.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出现了巨大的"不融性",但是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互存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专门的农业技能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立足于我国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涉农高职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对于解决涉农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在中国研究中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论述及价值视点的流变的考察,将这一学术脉络置于西方自身的理论传统之下讨论,以观察中国研究对西方学统的依附关系以及其基于不同学术传统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