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玉女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波 《精武》2005,(5):36-36
是时,师善击技,喜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另有不同。遂探各拳意,另僻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从慈悲法力,喜龙女化身,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傍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嵋山,偶偕其音,始称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因此我们把她称为峨眉玉女拳。  相似文献   

2.
《精武》2006,(12):I0001-I0001
孟宪超先生,原籍河南省巩义市孟寨村,1943年生,1958年在重庆市第十三中学读书时得吴先绪先生真传,习峨眉拳法,现为河南省峨眉拳术研究会会长。据《开封市志》第四册第19卷武术部分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末,峨眉拳在开封得以发现,1979年4月在河南省武术调研会上,开封拳师孟宪超应邀献技,峨眉拳第一次被公开。”现在,孟宪超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韩静波等弟子得其真传,并为峨眉拳的发扬光大不懈努力着。  相似文献   

3.
侯一平 《精武》2010,(3):30-32
一、关于天罡绵掌拳 天罡绵掌拳,始称绵掌术,是少林拳法中的一种,因历史久远,无法查证其源。据记载,明朝末年山西平遥古城,少林正宗拳派王正卿,武功高强,保镖走遍南北,远近闻名。一日护镖行至平定县绵蔓水旁,遇隐贤传授其术,共六趟,因多用掌,又因经绵蔓水旁而得到此拳,初名绵蔓掌,简称绵掌。因三十六势又包括三十六字秘诀适合天罡之数,后名为天罡绵掌术。此拳世代传袭,传于朱铁公时,铁公将拳法传授给山西平遥望族郝志忠。郝志忠后来传于平遥弟子孟守信。  相似文献   

4.
我习峨眉拳     
张春 《精武》2006,(8):60-60
峨眉拳始为道姑所创,为出家女子的一种防身拳术,迄今已有四百余载的历史。该拳招法精绝,技击性强,拳理奥妙,以后发制人为根本法则。手、眼、身、法、步自然灵活,动作小、变化大,借力使力,以巧打人。这期,我们请一位习峨眉拳的武友来谈谈练功体会。  相似文献   

5.
峨眉拳初探     
现流传于河南境内的峨眉拳,原称"玉女拳"。其产生的缘由,发展的路径,决定了它利用距离、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技击特点。研究此拳,有助于现代人对古代技击文化有更为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6.
韩静波 《精武》2006,(1):26-28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影响,因佛教四大名山的峨眉山而得名。拳法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本文将以两个单式为例,阐述其拳法应用原理。  相似文献   

7.
连洋 《精武》2006,(3):24-27
鹤之象形取意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 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对于足功的要求。鹤拳之精始于足下,故练鹤拳时,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上多下功夫。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间的体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刚柔鹤拳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间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  相似文献   

8.
蔡李佛拳是广东人陈享融和他的师父蔡、李、佛(陈)三家拳法之长创立的武术流派,因为博采众家之长,所以拳法中既有南派拳法的稳健刚强,也蕴含北派拳法开合舒展,具有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特点。蔡李佛拳发源于江门新会,创立百年以来,风行岭南,弟子遍及世界五大洲。  相似文献   

9.
鹤拳     
少林派的鹤拳在台湾被称之为“国术”.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大陆武林高手纷纷赴台.其中有位叫王大鹏的拳师擅鹤拳,初在一富户做保镖,立足之后招徒授艺,所传弟子多有成就,素有台湾鹤拳鼻祖之称.  相似文献   

10.
少北拳法中的八部短拳是六根功中主要实练部分。通过短拳落实手根、腿根、步根、身根的四根大法,使法力存于身。 每部短拳都是专一练某一根的法或力,其他各根只是根据六合论与之配合。由于每一招式都不是六根同练,只突出练一根,因此拳法套路练得不全面,有短处,故称为短拳。短拳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组装起来达到六根合作共练,就形成了长拳。 有人说“短小精干的拳称短拳”。按  相似文献   

11.
东北秘宗拳是少林武术中著名的传统拳法,属于北派之畴。东北秘宗拳沿革于河北沧州陈善一派的秘宗拳,传入东北黑龙江省,特别是传入佳木斯市等地后,从内容到技法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方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为了普及武术健身运动,突出抗暴防身技法,特从东北秘宗拳入门拳法中精选出部分实战技击法,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王红宇  张伟 《武当》2003,(12):8-10
大成拳的开山鼻祖王芗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战拳法大师,卓越的拳学改革家、理论家,在武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王芗斋自小跟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艺,弱冠之年功成艺就,后游历大江南北,与各派名家高手交流切磋,取长补短,集各家拳术之长创立大成拳,一生所遇武林高手逾千人,无不称其功夫出神入化,武德高尚,在外强入侵时,他多次击败国外拳术家,大长民族志气,被近代武林尊称为一  相似文献   

13.
孟宪超 《精武》2006,(12):5-5
峨眉拳为我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相传为道姑所创,开始多在出家女子中流传,后传入民间。其从“男子自是力强,莫与力敌,女子自是质弱,当以法取”的观点出发,主张不与对方较力,不接手,不在架格遮拦上下功夫。其别  相似文献   

14.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8-19
崩拳原为形意拳五行拳法之一。崩拳名称的确定,取其动作有挽弓放箭或飞崩弹丸之意,故作崩拳时,应特别注意需有弹性。大成拳崩拳与形意拳崩拳在练法上稍有区别,形意崩拳为走趟子练习,大成拳则先作定步练习,然后再作活步练习,步法之配合多取三角步加崩拳,此即所谓崩拳单操手。崩拳的动作形态看上去为直线进击,实际上在练用时应略有弧度。如欲更好地掌握崩拳技法与发力,在练单操手之前还应回练浮云桩及崩拳试力。有了桩功与试力的基础锻炼,做单操手时便会十分得劲儿。崩拳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拳法之一。当年,形意门大师郭云深就精通崩拳,素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据老一辈人讲,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老先生亦擅用崩拳,其崩拳作法与郭老稍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崩拳之作法,位置较低,与拳击中之刺拳有些相似。此种作法易于蓄力,且有利于形成争力,故为众多拳家所采用。在实战中,崩拳既可以用于一次打击(即直接打击)亦可以用于二次打击(即间接打击);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其它拳法配合使用。只要用法得当,便可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5.
夫拳法贵炼,炼气炼意为上,炼形炼力居其次。盖气能帅力、意能君形也。浅识拳者,得其形,不解其意,深识拳者,得其意而忘形,故欲通上乘拳法究竟,须炼有定规,至诚之道充于中;打无常法,法备则用周;变遵自然,感动兴起于不容已;庶不致走入歧途也。  相似文献   

16.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19.
杨春  沈智 《武当》2005,(5):31-32
张三丰为宋明间的道士,字君实,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载,张三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精通少林和武当拳法,精研文武二道。其后,他的武技流传达数百年,至今方兴未艾,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有关张三丰的种种神迹流传甚广。据《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清朝黄百家《内家拳》等,称其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是内家拳的奠基人, 有"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劂明以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唐顺之所作《峨嵋道人拳歌》的武学分析,认为《拳歌》中蕴含和表露了峨眉武术:步伐灵活、动作敏捷、拳法多变,讲求技巧、力求实效、克敌制胜,以及刚之"崖石迸裂惊砂走",柔之"百折连腰尽无首"的刚柔相济和"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扒沾进身、挨肩靠背、撕打顶撞、擒拿锁拷的主要技击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调息"的武道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