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2.
《快乐阅读》2013,(20):76-77
顾炎武自督读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  相似文献   

3.
<正>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  相似文献   

4.
《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的两部代表作品。《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累资料,付出了三十多年心血所编成的一部巨型读书笔记。《日知录》的体例,是一种札记性和考据性的笔记文。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部著作用“日知”二字命名,表明顾炎武对自己知识来源的正确看法。《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他从二十七岁起,历时二十四年(1639--1662)读书数万卷,往来南北作实地调查,曲折行程达二、三万里而编定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6.
腹的典故     
古代关于读书的典故很多,“等身书”与“五车书”就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但常有用错的 。如“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后来却变成“等身著作”或“著述等 身”,意思便有所不同。原来的典故是说宋代的贾黄中从小就聪明,刚满5岁时候,父亲对 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 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堆叠起来同人一样高,但是现在人们 绝大多数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 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 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 车子拉。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学识广。  相似文献   

7.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见《读书杂志》卷三),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  相似文献   

8.
王兴忠 《今日教育》2007,(7S):77-77
胡耀邦同志生前酷爱读书.据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叙述,胡耀邦同志认为:“知识是领导的本钱”。他在读书方面为大家做出了表率.我们要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书拾趣韩长代王夫之“嫁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达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是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11.
人之为学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沈昌文:要读对思想有用的书 2006年5月28日,著名出版家、原《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在新浪“网上大讲堂”.回答了有关“读书”的许多问题。他把阅读分成四类“食物”:一个是主食,一个是美食,一个是蔬菜水果,一个是甜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今有不少文人学者,博览群书,嗜书成癖。因此人们送给他们种种美称。“书淫”:南北朝的刘孝标,长期勤奋读书,学识过人。平时只要他知道别人有好书,必去求借。借到之后,便贪婪地读起来。“书城”: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书仓”: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日“曹氏书仓”。“行书橱”:清朝虞世南,饱览群书,知识渊博。“汉圣”:南北朝刘臻,眈悦经史,终日苦思,至于世事,多所遗忘,尤精《汉书》,时人呼为“汉圣”。古人读书美号@美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自小热爱读书,一生勤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多读书”、“读透书”是他对后学者、晚辈的一贯要求,更是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李继高先生编著的《名人读书艺术》的内容特点:一是论及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二是书中论及的读书方法都是老作家、老学者的经验之谈,可学可行;三是借名人之口谈读书,有“名人效应”;四是本书作者在每篇文后所作的“提示”准确清晰。该书对人们的读书学习具有鼓励、指导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20.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