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的魅力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正因为如此,我们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四周的声音。可你知道吗,声音和生物体有着紧密的联系,优美的音乐能治疗人类的疾病。近来,科学家还发现有的细胞竟然会“唱歌”。声音给我们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听觉上的“丰富多彩”,还对我们的身体和体内的细胞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声音真是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2.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3.
史峰 《今日教育》2013,(1):79-79
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火遍全国。歌手的“好声音”总是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令人难忘。上学的时候,我因为调皮好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是老师批评对象。我听到的老师的声音多是些“责难之声”“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4.
梁璐 《父母必读》2022,(6):79-80
<正>“你听见外边风的声音了吗?”“我听见了,声音好大,呼呼的。”“我也听见了,为什么有这么大声音呢?”在一个阳光洒满活动室的午后,我听到了孩子们在窗前的对话,连忙走到他们身边,把问题抛给了班内所有的孩子:“我也听到了呼呼的声音,那究竟是什么声音呢?”孩子们众说纷纭,“那是风的声音,风就是呼呼地叫。”“不是,风的声音应该是沙沙的,不是呼呼的。”  相似文献   

5.
2012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唱响全国,那些风格各异的“好声音”可谓High翻全场,震撼人心。“好声音”,让人有“不虚生此耳”之感,走进声音的世界,大家会发现: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步人声音的世界,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从而抒写出属于你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6.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7.
“叽叽”、“叽叽”,这是成群的小青鱼游过时发出的响动声音。“咚咚”、“咚咚”,原来,驼背鳟鱼正在寻找伴侣,传过来的声音就像打小鼓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Flash可以用“事件”方式、“数据流”方式、“声音对象”方式调用声音。“事件”声音的主要特点是与时间轴不同步;“数据流”声音的主要特点是与时间轴同步;“声音对象”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时间轴的限制。可以实现灵活的声音控制。还可以直接控制硬盘中的MP3文件。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下面结合笔者的课件制作经验。介绍在Flash中调用声音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心守望,让我们默默地守候那花开的声音。屏息静气,让我们静静地倾听那花开的声音。因为,那是心灵的声音。”反复读了几遍“静静地倾听那花开的声音”,又反复数遍咀嚼标题“静静地,听那花开的声音”。这个标题也许就是赵校长在经历了文中所谈的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  相似文献   

10.
广播剧又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在媒体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兴至衰的演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借媒体融合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当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提高了受众听觉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具身性消费”和“情感性交互”的声音艺术,构造了一种独特的“声音景观”。受众在“听觉转向”过程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并在虚拟空间得以延伸,以“具身”代替“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广播剧不但需要关注“什么声音”,更要关注“如何听”,关注不同人群的“声音需求”;不但需要关注声音景观的建设,更要关注声音景观对于形塑生命、形塑生命共同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颁布,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及省级实验区的学校已开始使用新的实验教材。要很好地落实《音乐课程标准》中“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以及“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及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最基本、最浅易的声乐知识与歌唱技能。一、关于“自然的声音”及其正确的施教方法1.“自然的声音”与“非自然的声音”“运用自然的声音来唱歌”是《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是指人们歌唱时从自然声区唱出来的最自如、最…  相似文献   

12.
我找妈妈     
我独自一人在灯下看书,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铃声。我拿起话筒“喂”了好几声,那边传来一个怯生的声音:“你是妈妈吗?我找妈妈!”一个女孩的声音,稚嫩而低婉。“你找谁呀?”也许是受了那声音的感染,也许是怕惊吓了那端的孩子,我用极轻极细的声音问道。“我找妈妈,你是妈妈吗?”声音极为倔强,充满一种渴望,还有几分凄凉。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正在寻找母亲的孩子。我故意拖长了声音:“你是——”“我是安安呀!”显然,孩子有些迫不急待了,怕我挂断电话,声音也大起来了。“安安,你在哪儿呢?”我以母亲的情怀问道。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女孩放声痛哭…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1989,(1)
鱼有两套听觉系统,分别感受水下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 鱼的头部没有长着象人或狗等动物那样的耳朵。但在鱼的头部两侧长着叫“内耳”的器官,由于“内耳”是长在头骨里的,所以要感受声音还得要鱼鳔附近的“闻巴”帮助,由“闻巴”将接受到的声音传到  相似文献   

14.
一、新型师生关系之一:倾听作为教师,你曾侧过耳朵,倾听过学生的“声音”吗?也许你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出色的“讲解者”,但你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倾听者”。在你那些温顺的“听众”(学生)中,蕴含着他们无数的“声音”,而且这“声音”等待着你的“倾听”。学生不仅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声音”,也有期待被“倾听”的渴望。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却造就了一批“失聪”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声音”充耳不闻,从而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时机;而学生也只能是一批“失语”的听众而已。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订鬼》“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句,课本未注,参考书多译为:“白天会看到鬼出现,晚上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①这种译法欠妥。难道迷信者白天只能看到“鬼”的出现而听不到“鬼”的声音,晚上梦中只能听到“鬼”的声音而看不到“鬼”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诗论》以诗歌“音律”为中心,阐发了系统的声音诗学思想,其声音美学思想联系中国传统诗论,指出了克罗齐“直觉说”“表现说”的理论缺陷,构建了“情趣、意象、声音”三位一体诗学观。《诗论》提高了声音在诗歌中的地位,对当代诗歌写作、诵读、教学及研究具有重要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只一块儿长大的树蛙,倒挂在同一棵树上荡秋千。长得胖一点的那只树蛙。叫起来声音“哇哇,哇哇”的,大伙儿喊他“哇哇”。长得瘦一点的那只树蛙,叫起来声音“呱呱,呱呱”的,大伙儿喊他“呱呱”。长得不胖不瘦的那只树蛙,叫起来声音“噔噔,噔噔”的,大伙儿喊他“噔噔”。  相似文献   

18.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19.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开头一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织机的声音,一种解释是叹息的声音,我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先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单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头两句,似乎可说是织机的声音。可是,紧接着读三、四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明确指出是木兰在叹息。如果“唧唧复唧唧”是织机的声音,那为什么“不闻机杼”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下的课堂,众口一词“异口同声”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学生会喊出多种声音,甚至可能有些是“别样的声音”,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接纳这种“别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