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伦理危机及伦理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经济体制为先导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仅引发了伦理功能、标准和行为方面的危机,也要求与传统的伦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伦理和资产阶级的伦理不同的新伦理的重建;在新伦理重建过程中,社会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其原则,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总目标的个人与社会伦理是其内容,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是其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使得传统伦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传统伦理内在的特点和外在的因素使得传统伦理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悲剧性色彩。所以当代中国的伦理必须重建。在重建过程中既要反映当代中国的历史进步性,更要借鉴人类伦理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整个伦理大厦的重建应该从以”公平、自由、宽容”为核心的伦理精神的重建开始。 相似文献
3.
王浩斌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0-14
现代性语境中的风险社会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造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力量的异化或极端化展现;实践表明,同人的三重本质表现样态相适应,风险社会的主体性原则也相应地表现为个体主体原则、群体主体原则以及类主体原则;风险社会危害性或破坏性的有效化解同样有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即不断彰显人的个体本质、群体本质以及类本质的本真生存样态,重建生态化伦理、社会化伦理和市民化伦理。 相似文献
4.
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是当代审美文化生存的新语境,在此审美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而代表精英文化的文学嬗变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本文就从文学场的转型与裂变入手,探寻消费时代文学空间呈现的新特征,并针对此提出人文精神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即诉诸个人自主、人民主权与科学文化教育,全新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不仅是临危创生,而且在迎受苏俄革命期间随机应变地赢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尤其后来还经过了一种长期而曲折体现的历程。在当代谋求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的继承、创新及超越,有必要沿着马克思东方史观的理论思路加以切实的探索。由此可能导出当代中国人文理念创新的物质实践基点,即: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化渐次转为集体承包的科技装配的大生产方式。2.走中国农村土地资源置换之路,使零散分布的村落撤并整合为现代农村社区,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供农村多种经营所用。而当代中国人文的创意取向可集中陈述为:当代中国开明公益的人民主权政治和开放诚信的“人和”伦理德治的有机联结。 相似文献
6.
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即诉诸个人自主、人民主权与科学文化教育,全新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不仅是临危创生,而且在迎受苏俄革命期间随机应变地赢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尤其后来还经过了一种长期而曲折体现的历程.在当代谋求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的继承、创新及超越,有必要沿着马克思东方史观的理论思路加以切实的探索.由此可能导出当代中国人文理念创新的物质实践基点,即: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化渐次转为集体承包的科技装配的大生产方式.2.走中国农村土地资源置换之路,使零散分布的村落撤并整合为现代农村社区,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供农村多种经营所用.而当代中国人文的创意取向可集中陈述为:当代中国开明公益的人民主权政治和开放诚信的"人和"伦理德治的有机联结. 相似文献
7.
高兆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24-28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既有价值信仰失落、行为规范缺失,物欲泛滥所造成的心灵空虚,由孤独存在所产生的命运叵测感,是中国近年来宗教现象兴起的基本成因是基于一种道德规范性要求,其基本关切是心灵的安顿、社会规范价值的确立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7-11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闻兵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5):34-38
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社会究竟该如何定位,是做一名专业的学术研究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以笔为旗、继续发扬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的传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本文尝试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个人的看法,那就是知识分子应当扮演学者或思想者,但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或成为有思想的学术,或成为有学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朱荣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39-41
哲学以彰显个体生命意识为目标的人学转向,在掩埋大写的“人”的同时,又使哲学的阶级意识黯然失色;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还原,又悄然消解了它关怀终极、安立生命的人学理想;哲学在特种语言学上的努力和对人提供的虚幻的幸福期许,又使它成为生活中一道多余的手续。那么,哲学如何向生活还原才能将人的生命本质引向人自身,又依凭什么去刚强人的生存力量并使之勇敢地担当起全部生活重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这将成为一个性命攸关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新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2-117
马克思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意蕴。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体现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应然设定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与社会背景的置换相适应,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使命,应由单一的制度批判和建构,转向制度建构与精神文化建构两个向度并重。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义,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凸显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我改变”意义和功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罗运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0-8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果说高新技术代表着图书馆的一种刚性管理手段的话,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更应体现一种柔性管理,即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优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汤硕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14,(4):97-100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命运以及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与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当代改编而言,突显人文精神是创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其中又引发悲剧性的消解、复仇主题的解构、人性的驳杂等问题,因此,传统文本当代改编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玉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6-12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主体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本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力量,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电影中表现恐惧心理的电影越来越多,当代电影其实就是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恐惧心理的影像表达。电影的心理起源与恐惧有着深刻的关联,它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木乃伊情结",满足了人们试图超越恐惧而实现永恒的梦想。电影思维是以蒙太奇为主要手段的视觉形象思维。而恐惧的产生就来自于影音造意等丰富可视的直观画面,它以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未曾实验过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恐惧心理。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影像对恐惧心理的表达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人本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走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社会本位论、社会适应论、社会满足论误区,必须站在人本哲学立场,探究高等教育与人的原生关系,重视人之为人的本质地位,充分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新构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生命论高等教育质量观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及其对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良性发展需要的程度,它突出高等教育的生命教育本体意义,照顾各种层次、各种目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兼顾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法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并促进了其发展和完善。通过分析保证生命存在的尊严、保障获得生存技能和完善生活目标,并结合各国终身教育法的发展现状,来探析终身教育法的人本哲学基础,促进终身教育法的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柴毅龙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1):64-67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主要涉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应该是生存一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中国化是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