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 《文教资料》2008,(9):219-2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出现"炒股热"现象.表面上看.大学生炒股体现了我国股市的巨大吸引力,也表明了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实质上,受到来自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学生炒股热往往具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本文对大学生炒股热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炒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当今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的"特殊群体"学生.相对于其他优越的同学,这一特殊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不愿与人坦诚交往,诚信度缺失,造成了大学生管理中不和谐的音符.因此,立足贵州省情,积极探索出一条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路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它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贫困大学生是指经济、身心的"双困生".文章对学习力的含义和本质进行简述,然后在分析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关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学习力"等相关问题的措施:建立完善的高校机制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提供保障;把"快乐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平时学习当中;坚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自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年毕业数从1998到]2009年翻了6倍.因扩招过快所带来的就业难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部门和媒体把产生问题的根源指向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以及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等方面.本文认为,这些并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反映出的是劳动力的结构不合理.要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应该从高校招生规模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性和学校现有的招生和就业体制着手.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90"后大学生站在时代浪潮的前列,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追求独立,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行为.加强对"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以及不良消费原因的研究,探究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和践行正确消费行为的对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不断谈论的相当沉重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了四个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仅仅看作是大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应该是包括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无业待岗人员的整体性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的人口问题;二,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三,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四,观念转变与制度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针对经济体制改革中消极方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分析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加强师德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探寻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的途径,论证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乃至在市场经济秩序型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习和学习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两种途径,本文将实习和学习("双习")投入作为影响毕业生起薪的双要素,从大学生"心理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出发,构建大学生"双习"投入配置模型.模型推论表明,大学生在实习和学习投入上的优化配置由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反馈、学生对"双习"功能的认知态度和学生在"双习"上的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决定.随后,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实证地检验了"双习"投入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毕业生并非实习时间越多越好,也并非学习时间越多越好,实习和学习投入需要合理搭配;不同群体毕业生"双习"的"投入实际值"与"理性最优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大学生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双习"投入要素,会导致在单一的投入要素上过度投入或者投入不足,影响大学生从高校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要跨越大学生"双习"投入失度陷阱,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双习"投入的引导,完善"双习"管理制度,关注"双习"投入的质量及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0.
"助困育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艳 《江苏高教》2007,(3):116-118
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综合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当前经济助困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三结合"的途径,使高校的帮困助学最终达到"助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对于增强大学生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担负着独特的功能.通过详实的材料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讲述,阐释并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因理智水平、审美品位等不足从而导致与主流价值不合但尚未违背既定道德准则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大.纠正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大学生精神领域的自主免疫系统,即"理趣"."理趣"是以理性、智慧为美的一种美感趣好,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理趣"通过人格和动机的机制成为抵制"准失范"网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理趣"培养应遵循浸润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以公共精神、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双创"的提出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国家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双创"战略贯彻落实的基础性途径,自然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社会的稳定.但是,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有情况,其成效并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致使如何正确认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发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等问题困恼着相当一部分人.而由武敬亮、田桂香著写,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于2018年9月出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书,则是立足"双创"背景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形势,围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的一本专著,是对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等系列问题的回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2010年下半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下半年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战胜困难、迎接"十二五"规划中来,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分忧的思想,激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 推动实现"四化两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基.大学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潜在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关系湖南"四化两型"建设进程.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扩大就业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倍增效应,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转型"与"冲突"--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赋予"90后"一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以及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职业生捱发展新趋势,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主观探索意识;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内在职业需求转化为社会荣誉和责任;指导他们提升职业竞争力,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内容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鸿韬 《教育与职业》2007,1(18):105-106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是一个难题.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一支合格的建设大军,必须解决这一难题.为此,有人提出重新举起"灌输"的大旗.文章指出"灌输"不适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师范、冲突、隐性三原则才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应首先遵循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