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焰子 《江西教育》2005,(7):17-19
“我家孩子房间的门把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请勿打扰’。门上还写着‘有事请先敲三下允许方可进入’。怪事!进自己孩子的房间,还需要得到批准?”一位朋友对着笔者大吐苦水。她的儿子正在市十中读高一,有一次,她未敲门就进了孩子房间,孩子竟恼怒地大声问道:“有什么事?为什么不敲门进来?”她十分伤心,说:“白养这么大了,这样对待我们。”笔者就这件事问了那男孩,这位中学生却说:“我看书写作业时总感到背后有喘气声,猛一回头,发现爸或妈正在偷偷地看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事似的在被监视。于是气得跟他们吵。对他们不敲门进房…  相似文献   

2.
《特区教育》2014,(1):66-67
这天少年法院接到了一封特殊的个人起诉书,是一封小学生状告妈妈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法官们认为这是一起有跨时代意义的案件,于是决定将这起案件定为跨年后的第一起案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法律规定入手,从新闻实践出发,以切身体会和实际案例,阐明新闻记者要以人为本,尊重采访对象,把隐私保护和尊重作为记者采访的基本准则,杜绝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特区教育》2010,(10):45-45
在新华字典里“隐私”的解释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在国外,孩子碰到自己的信件、日记被父母偷看这种事,就报警,让警察来处理有此不良嗜好的父母。其实早在2004年,深圳就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不得隐匿、拆阅或者废弃未成年人的信件,不得擅自查阅未成年人的日记。”被举报的违反规定的父母将受到相应的处分,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未成年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适当地运用法律来维权。  相似文献   

5.
<正>【设计理念】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会导致父母或老师与孩子之间尊重和信任缺失,影响亲子或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之间因为好奇和无知,故意宣传同学的私人信息或私事,不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也会造成同伴关系不和谐。要让学生了解并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懂得与父母及老师良好沟通,与同学平等交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隐私权,尊重自己及他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强化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和责任感;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包括未成年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在实践中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象比较严重,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悲剧.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8.
郑央丽 《家长》2010,(7):46-47
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关怀、爱护、理解,而且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如果不尊重他们,一味地强制他们,那么带来的往往是逆反心理以及对父母的疏远。  相似文献   

9.
一天下课后.数学教研组的几位老师正在办公室闲聊,一位学生拿着课本.羞答答地喊了报告,行了举手礼后走到一位老师面前.胆怯地问道:“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您给解释一下好吗?”老师定眼看了看.用手一扶眼镜冷冰冰地说:“我不教你,别问我,谁教你的课你找谁去。”这位学生很扫兴地走了。很显然.他的任课老师当时不在办公室,那么其他老师就可以不赐教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目隐私和隐私权。【课标分析】本目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长久以来,由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实现师生共同的提高。这种提高也许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也许是情感的升华,习惯的养成。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注重的往往是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习惯和情感。今天听了刘永胜校长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其中提到很多例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已司空见惯。当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刁钻古怪时,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质疑的权利?当学生因热情过于高涨而喜形于色时,教师能否允许学生有越轨的表现?刘校长列举的两个例子令我深思:  相似文献   

12.
一 儿童隐私意识的发展阶段 儿童的隐私,反映了儿童与其交往对象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稍大一些,如六七岁左右,就开始在人际交往中建构起自己的隐私,体验到秘密所带来的神奇的分隔力。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隐私,有了一些关于隐私的神秘体验,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隐私。如他们会说:“不告诉你我昨天晚上尿床了,因为这是我的秘密。”儿童的隐私意识主要来自于儿童和世界的互动,不仅包括和人的互动,也包括与物的互动。孩子的隐私意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传媒中,当代的青少年最看重哪一种?上海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展开了一项“未成年人的媒体需求调查”。这个调查公布了两个调查结果,其一是:孩子信任网络超过报纸电视。“如果你有意见时,必须让更多的人相信你,你会怎么做?”在近3000名未成年人遇到这一问题时,选择寻求新兴的网络媒体帮助者的比例,是寻求电视、电台或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帮助者的两倍。  相似文献   

14.
杜林 《师道》2006,(6):41-41
这是发生在课堂内的一个真实片断。有一天,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正在做书本上的练习。师:谁做完了?请举手!生1:老师,我做完了。生1小手高举,身体也随即站了起来。生2:老师,我也做完了。生2也举起了手。接下来,生3、生4、……纷纷举手。老师的目光环视举手的孩子。师:这么多人做完了。真聪明。看看还有谁没做完?……噢,只有刘东一个人了。快点!那个叫做刘东的孩子还在低头速算,身体却在颤动,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这时,一个想不到的细节引起了我的关注。生5站起来喊到:哎,刘东,这个傻子。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道:傻子……哎……刘东听到喊自…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目“隐私和隐私权”。 【课标分析】本目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16.
“学会感激”是学生的必修课。在某地的一次研究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感激……”这样的作题目竟然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父母、学校、社会对他多么好,他都不会感动,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给予的爱,很少知道爱也是需要回报的。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偷窥孩子隐私的行为比比皆是。有父母定期检查孩子的书包、日记,然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蒋小燕 《学前教育》2011,(10):32-33
《比比和朋友》第三单元主要是关于“朋友”和“友谊”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单元前,我想,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孩子对于“朋友”和“友谊”已有的认识,以便于单元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刑事不公开审判,作为公开审判原则之例外原则,已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遍确立,但各国之间相关立法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少差异。基于未成年人特别隐私权的理论视角,聚焦于未成年人刑事不公开审判的年龄时点、案件范围、判决宣告和媒体报道等争议问题,对中外各国的相关立法例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国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猛  刘晓愈 《今日教育》2004,(12):13-14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在媒体上时有所见: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结果导致乞丐死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帐”等想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10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