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范例教学法的概念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  相似文献   

2.
何珏 《教学月刊》2002,(12):26-28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精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是联邦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教学法,它以知识的迁移为理论依据,以掌握“类”知识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也是关系到该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所以它受到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一堂思想品德课明理、激情、导行处理得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行为动机,而且会使学生明确如何遵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明理,激情、导行的含义、重要性及其注意事项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明理 所谓明理是指启发学生掌握一点浅显的政治常识、道德知识、道德概念,初步树立一些正确的道德观点,懂得一定的做人的道理,逐步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产生相应道德情感的思想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通过明理,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与冲  相似文献   

4.
“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理”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即要向学生宣传的“观点”和“道理”。“明”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对教师讲授的观点和道理,收到“明了、懂得、理解” 的效果。教师运用巧妙的、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实事例,论证一个个观点、道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道德知识。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等教育法学教学方法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然而,教学方法有数十种之多,且每种方法都各有其利弊,不可能全部使用。故而,对教学方法的优选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成人教育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优先选用以下教学方法,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由原西德教育学家M·瓦·根舍因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提出。范例教学法就是从教材中选择“范例”,即对进一步了解事物本质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启发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范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选定范例性的、典型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以收举一反三之效,但是不能停留于顾名思义.范例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内容很丰富. 有些同志以为范例教学是马丁·瓦根舍因首创,这是不准确的.在他之前,也是德国的维尼格尔等人便提出过范例教学的观点,海姆佩尔等人出版过范例教学专著;对范例教学首先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克拉夫基.所以说,瓦根舍因只能说是德国五十年代以后范例教学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例教学的要点,根据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介》,并参  相似文献   

7.
“范例教学”的设想,最先由德国历史学家海姆·佩尔提出,经德国蒂宾根会议讨论和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实践探讨,形成现代教学模式,即范例教学模式。它是以获得类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所谓范例,就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反映在历史学科,就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的历史事件、人物及诸多的历史现象:所谓类知识就是指与典型事例有着相同或相似特征或能反映出历史观律性的诸多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范例式教学正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的学习,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最本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范例教学主张使学生接受在任何地方严肃认真地行事的自由,以及由此出发以完美的方式找到他通向知识整体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鹤岗市北山小学张有祥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明理、激情、导行三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特点。所谓明理,就是讲道理。即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讲述、阐述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理包...  相似文献   

10.
姜鑫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3):192-192
一、案例 (范例 )教学法的起源案例教学法是由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 ,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 ,选取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辨析、讨论 ,用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启发式问答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提问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古罗马哲学家柏拉图将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整理列举了较多例子。他们的教学思想为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素质教…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电教媒体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已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得力助手,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能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  相似文献   

12.
<正>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强调范例教学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教材内容的烦琐,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择隐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将生活态度、科学的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谐统一起来.范例教学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所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被视为说教课,很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的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成为传授学生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4.
前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涵科学本质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即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用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宗旨,使师生双方受益良多,本文就案例教学法的功能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有五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和道德心理氛围。它所揭示的教学同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的理论是难能可贵的。今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有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成功。然而不少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误区。怎样走出这些误区呢?  相似文献   

16.
所谓范例教学,即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对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范例教学的倡导者克拉夫基、瓦·根舍因、海姆佩尔等明确指出倡导范例教学的目的是克服教学内容的烦琐。因此,要求教师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而范例教学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词源于英文case。早期的案例是非常简单的,凡是教师能找得到的,可以拿来作课堂讨论的材料都被当作案例。现在案例一词涵义已完全改变,指以实际教学情景中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反向思考,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最初源于德国教育家M·瓦根舍因和W·克拉夫基提出的范例教学思想,主要是用于各种培训工作。本文所说的案例分析,主要是用它的反向思考内涵,试图通过对两种不同课例的分析和对比,反映出蕴含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观念变化。有这样一个传统活动案例:中班折纸《东南西北》。教师先出示折好的“东南…  相似文献   

18.
正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勤奋学习的习惯可以通过练习养成。所以,提高道德认识,通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的表现,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再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形成养成教育之良好习惯,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循序渐进,把浅道理讲出深度。  相似文献   

19.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一方面承载初中生心理品质、传统道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它还承载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任务。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赢得了学生的心灵,要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实现了道德内化。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才干,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观点,并主动地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乃至行为实践,变他律为自律,变“必然”为“自由”。实现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