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正是求职高峰期,各地、各校的毕业生们忙着赶场招聘会、海投简历、扎堆接受笔试、面试的轮番轰炸。而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求职却是另外一幅场景,用人单位提前一个多月蹲点  相似文献   

2.
海投应聘简历,为何"命中率"极低?面试时,为何得不到企业青睐?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此类烦恼。2008年2月27日在上海师大与上海迈兹信管理公司、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开办的大学生职前培训项目启动仪式上,企业界人士为大学生开出"药方":毕业生想在求职中胜出,应该多一些"口袋技能"。  相似文献   

3.
海归何处归     
施梓山 《大学生》2014,(23):52-53
<正>上海OR盐城?这是楚仪第九次修改并海投自己的简历。意向职位改成了人力专员、行政助理,期望月薪从6k降到了5k,并且在招聘网站的"企业性质"一栏当中把所有的企业类型都打上了勾。还记得第一次投简历时,楚仪是多么意气风发,那时候她在芝加哥,一封封求职信跨越太平洋投进了十几家500强外企的HR邮箱里,没有留自己的国内地址,并期待着极为nice的面试官发来有礼貌的邮件邀请她参加skype上的面试。她在Linked In上面搜寻了上海薪酬最高的外企排名,甚至做好了一拿到offer就飞回国并直接打车到位于陆家嘴某金融中心66层的公司总部报到的准备;期待着每个月8号拿着税后5位数的月薪,吃遍国际  相似文献   

4.
吴敏是中国农业大学2005届植保学院的一名普通毕业生。虽然,她的求职经历并没有曲折离奇轰轰烈烈之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辛酸,一些甜蜜。在这里,她写下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对那些认为"学农没出路"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曹立群 《考试周刊》2014,(94):157-158
2014年有着"更难就业年"之称,相较于"史上最难就业年"——2013年的699万毕业生,2014年全国的应届毕业生多达727万人。面对严峻的求职择业形势,上海政法学院的毕业生们应该清醒认识自己所面临的现状,调整心态,学习求职礼仪和技巧,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为此,一些毕业生广投简历,盲目就业;另一些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以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最终导致就业后高离职率的产生。毕业生就业时应站在职业发展的高度,在充分了解自己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职位,从而为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开启良好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大三的焦虑     
王慧 《教育》2010,(11)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风光无限。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少高校毕业生跑招聘会跑细了腿仍无果,海投简历如石沉大海。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调查,高达52.14%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8.
陈鹏 《云南教育》2022,(Z1):71-73
<正>两个月后,刘毅坤将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毕业,他打定主意回国就业。此时,他正在上海一家公司实习,一边实习,一边继续海投了十几份简历。2021年末的最后一周,他参加了6个面试,实习和面试“轮轴转”,仍在“等待好消息”。又是一个求职季,在疫情影响下,归国留学毕业生们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在豆瓣上,有个小组聚集了大量归国留学生。他们吐槽求职时的遭遇,自嘲为“海归废物”。发言者不乏常青藤名校毕业生,他们无一例外暂时遇到了挫折:有人抱怨自己由于常年在海外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她自己一个人坐了多久了?我静静地盯着她又厚又长的头发想着。她坐得笔直,目光灼灼地随着老师的手移动着。班上只有她和她旁边的桌椅是旧的,桌面上满是前几届毕业生的涂鸦。她似乎毫不在意,显得有些孤傲,平日里,她与同学相处的时候也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咚、咚、咚",老师食指叩桌的声音拉回了我的思绪,他语气略显神秘地宣布:"今天,给你们一次自由换位的机会,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同桌,只要遵循高矮原则就行。"  相似文献   

10.
本以为自己的保研路会一直顺畅到最后,可没想到因为疫情,我差点没学上。疫情的到来打乱了我的计划。大多数学校的夏令营改到了线上,参加夏令营的成本变低,于是"大佬"同学们开始海投,我感觉机会渺茫了。看着大学这几年辛苦得来的成绩,放弃保研有点儿不甘心。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在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中学,姜明娟开始了她的三年支教生涯。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党史专业硕士,现担任该校初一历史教师。这是她作为北京市首批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面对支教的选择,她说:"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又一次起步的时候,我骄傲于前方充满激励和鼓舞的崇高职业。我相信,自己朝向的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2.
高校视窗     
浙江唯一听力专业毕业生紧俏"2008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尚未开始,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副书记滕贺圆手里的毕业生名册上就已打满了"√"。她预计这一届的就业率与  相似文献   

13.
张盖伦 《大学生》2013,(21):30-31
正按家族的轨迹,左娅本应该像她父母,以及她父母的父母那样,成为一名巡回表演者——坐着大篷车穿梭于英国的城镇,在节日或者嘉年华上弄一个小型简陋的游乐场,卖卖小商品。在他们的字典里,压根不会出现"大学"这个词。不过,左娅彻底扭转了自己的命运。左娅从剑桥大学穆勒爱德华兹学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女子学院)以一级荣誉毕业生毕业,她所在的历史专业只有5人获此殊荣。"我  相似文献   

14.
只追前一名     
正8岁,她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都落到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妈妈安慰她:"跑最后一名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是: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点头。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前面的同学。结果,每次追超前一名,到了学期末,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了中游水平,而且她慢慢喜欢上了体育课。9岁,她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学习中。2001年,这个只追前一名的女孩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她就是朱成。  相似文献   

15.
漂在北京     
新学期开始,一个结束与另一个开始的交接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四年前的画而又在重新上演.有人打起行囊回到家乡,有人只是把行囊在城市间换个地方,但生活却从此给了不同的定义,开始了异乡的"漂". 走到校园里,毕业生离校时校园里经常播放着离别的歌,听着同忆起了很多:"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有我们最美的年华,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走过了春秋冬夏……"但曾经"共同的家"终将要迎来另一群青春年华,如今离别的人又要选择哪里开始……"也许我们的北京之恋就像一场暗恋,漂亮的北京像个小姑娘,她知道自己招很多人喜欢但她很高傲,因为她不乏追求者.之于我们,牵着手走到最后的虽然不一定足她,但是为了这个漂亮的姑娘,我们不是一直在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这是一位湖南大学大四毕业生对于北京的感慨!  相似文献   

16.
案例金小姐,一位刚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赶了几次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几乎全军覆没。给十几个公司投了简历,只有一家约她面试。最后,还是以没有经验为由,被唯一的希望拒之门外。金小姐非常沮丧和迷茫,她不知道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她非常怀疑像自己这样没有经验的毕业生,究竟能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越想她越感到害怕;越担心也越不知所措。有位学长给她出了主意,让她编造曾经有工作的经历。她有些犹豫,最后决定试一试。但是,不论怎么编,她都觉得不能自圆其说。她想终止“伪造”。但是,一想到“没有经验”所遇…  相似文献   

17.
教坛新星     
"既然你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那就向着目标,实实在在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20年前,因父命难违,初中毕业的王志红满心不情愿地走进师范学校的大门。从此,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她严谨。"教师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无论是备课还是批改作业,无论是穿着还是言行,无论是律己还是待人,她从不马虎。她说那是一种无声然而又无处不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清纯似小溪,冷艳如大海",这是章子怡的粉丝对她的评价。她的冷艳,来自于骨子里的"狠"。坚毅的神色挂在脸上,仿佛没有什么能难倒她。没有认真的狠劲,章子怡成不了国际巨星。她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肯吃苦下功夫。儿时的章子怡长得瘦瘦的,小  相似文献   

19.
朱伟龙 《考试》2014,(12):12-14
<正>能够被称为教育家的人不多,于漪老师算是一个。她的言语谦逊而深刻,她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尽管她一直谦虚低调,强调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但在课堂上她有充足的自信,不为他信力所左右,这源于她树立的一辈子做一个合格的基础教育老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殷乐 《河南教育》2015,(2):56-57
时光悄然流逝,两年前,我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现在,学生每天向我问好,叫我"殷老师"。两年里,有幸福、感动,也有伤心、无助,许多画面都很熟悉,时常让我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刚任教时,我教高一。有一天课外活动,班里一位女生走过来叫我。其实,我对她并无太多印象,但看到她无助的神情,我还是温和问道":有什么事吗?"在她低声的叙述中,我弄明白了。原来她从初中就非常要好的朋友转学走了,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