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索玄墓志是洛阳出土为数不多的记载敦煌人士迁居洛阳的石刻史料,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墓志中的一些主要史事做了一些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所谓墓志,是古代埋在坟墓内的石刻。这些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墓志具有完整的文化信息。在洛阳出土的明代墓志中有许多记载妇女的墓志,这些墓志真实反映出明代妇女的生活状况及家庭贡献。  相似文献   

3.
以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幢记》中的“举大事”为引子,结合唐代墓志中的其它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梳理出“举大事”的词义演变过程,得出“举大事”有“定葬”义,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元桢墓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一月刻。正方形,高宽均为67厘米。楷书,17行,行18字。1926年由河南洛阳东唐寺门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魏墓志中最早的一块。墓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为最多、最好。这些墓志精品埋在地下千余年而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5.
周阿根 《现代语文》2007,(12):114-116
墓志属于石刻文献的一种,主要用来记录墓主的姓名、籍贯、生平、仕历、族系、卒葬时地等,一般在志文之后有用韵语写的歌功颂德的铭辞,所以墓志又被称为墓志铭.墓志作为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中数量较大的文物文字资料,在现存的古代石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献,以往史学界、考古学界的研究者给予了墓志极大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唐代墓志属于重要的出土文献,准确释读和科学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近两年新刊唐代墓志录文存在不少异体字未识或误辨问题,严重影响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综合运用文字学、碑刻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石刻文字变异规律,深入考辨新刊布三方唐代墓志中的"■"、■""、"■"、"■"、"■"、"■"、"■"等误释异体字和"■"、"■"等缺释异体字,既可为这些墓志材料的有效利用提供帮助,亦可为后续碑刻文献整理提供参考,为石刻异体字及汉字史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导语】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墓志比较少,因为陕西出土的碑比较多。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墓志大多都是从洛阳的邙山出土的,所以墓志上的书体叫洛阳体。这些墓志水平非常高,当年拓跋氏进入中原,从平成迁都洛阳以后,全部改姓为元,所以墓志回廊中元嵩、元桢、元遥等墓志都是皇家墓志。洛阳  相似文献   

8.
河南碑刻墓志等石刻文献资源非常丰富,新出土碑志所记中原文献多不见于古今书目。是以河南出土碑志为主,辑考新见中原文献,对《中原文化大典·著述典》略作增补。  相似文献   

9.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 ,洛阳邙山出土了唐代官吏狄兼谟墓志 ,详述其生平行事 ,可以证补正史。墓志的出土地及所记葬地 ,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 ,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而今白马寺山门外的“梁国公墓”是武周时期的“梁国公”、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之墓。  相似文献   

11.
陆增祥字魁仲,号星农,又号莘农,清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清史稿》有传。约在咸丰十年至光绪五年间,陆增祥任官辰永沅靖道,在湖南近二十年之久。所著《金石补正》130卷,收录金石文献3500余通,重点收录明代以前历代石刻,为宋代迄今成就之最大者,其中得力于湖南永州摩崖石刻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12.
北魏前期的平城时期铭石书风与后期洛阳时期的造像记、墓志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承接与延续关系。本文试图从两个时期的碑刻的列举,比较风格的异同,分析其原因,剖析字体书风背后的历史信息与比较深层的书学价值。本文认为,平城时期有一些铭刻作品写得相当成熟,甚至可以与洛阳时期相媲美。这对于我们重新界定平城时期书法铭刻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彝尊是清代名的金石学家,《曝书亭金石字跋尾》是他的主要的金石学作,他利用金石字与史籍相校勘,补正了史籍记载的阙略与讹误。  相似文献   

14.
海州孔望山摩崖石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它的凿刻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有东汉说、三国至魏晋说、唐代说等。关于石刻的题材问题,除了个别图像的归属还存有疑问外,学术界基本认同这是一处包含世俗道教内容的佛教石刻。  相似文献   

15.
《南澳县金石考略》是一部菟集南澳金石碑刻的资料集,该文主要利用文献为乾隆《南澳志》、民国《南澳县志》和近年出版的《南澳县文物志》,对三部方志中记录的《南澳县金石考略》未收金石碑刻资料进行汇编,为该书补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最新发现的考古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六朝石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从佛教石刻雕塑艺术、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铭文石刻书法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洛阳新近出土的唐代宰相赵宗儒墓志,详述老臣生平履历,较两《唐书》本传详尽。墓志由其门人、"直臣"郑澣撰文,虽颇严谨,因"夙叨深遇",而为亡者讳。由知名书家郭承嘏手笔上石,为其书艺风采之定格展示。  相似文献   

18.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 ,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 ,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六朝墓志出土数量的不断增多,墓志的书法艺术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研究亦随之越来越多.然而,关于墓志参与者(撰者、书人)的身份问题,学界仍是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在于对墓志撰者、书人、刻工的具体分工认识不清.据出土墓志及相关石刻资料判断,六朝墓志在文字形成与刊刻过程中,确实存在撰者、书人与刻工的不同分工.在明了墓志书法参与者具体分工的前提下,再综合考察六朝士人参与墓志书写活动的可能性,以及自东晋至南朝墓志设置目的的变化,基本可以认定六朝墓志的撰者身份:东晋墓志的撰者多为墓主亲属;南朝墓志的撰者则由墓主亲属拓展至友人,其中皇室贵族的墓志甚至由著名文人担纲.而六朝墓志的书人情况,则较为复杂,应区别对待.如此,方能使六朝墓志书法的艺术价值得到客观定位与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明代义官赵儒,有"赵千顷"之称,好善乐施,曾是衡水石桥的义务总管,建成衡水石桥后,受到朝廷的嘉奖,赠为义官。整理考证其妻王氏圹志,基本梳理清了赵家的一些社会关系,对研究明末清初衡水县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