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疑而问,激发情感 老师要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看准时机,向学生发问,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之中,感悟其中的“情”与“理”。例如《卖炭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学中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卖炭老人在大雪纷飞、凛冽的寒风中,身上穿得这么单薄。冷得  相似文献   

2.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的汹涌着……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学生在伴音下读得昂扬、激越而又投入。“老师,作者为什么用‘血腥’修饰浪花?”原打算让学生投入朗读,把公开课推向高潮,并由此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品析《亭中听雨》,没想到半路却杀出...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是这门艺术的核心。而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老师侧重于对文本框架式的解读,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内容——结构——写法分析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老师讲演得非常精彩,但学生能感应的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老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去,没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获得情感的体验,就像隔着栅栏看风景,  相似文献   

4.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2期刊载的李镇西老师题为《老师,用我的笔吧》的文章,颇耐人寻味。这篇文章从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谈起。说的是:有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喝水服药。李老师说:“杯子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后来老师上课时,圆珠笔没油了,便向学生借笔。学生们都说“用我的”,而那个借杯子的女生却抢先把笔递到老师手中。事情就这么简单。难得的是李老师由此而想得很多: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时,我连想也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而在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为什么没有对我说“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进而依此类推,“推”出以往师…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诱导他们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人格的高山,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做法如下:1.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读《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质疑“:我”与邱少云潜伏得很近,为什么火没有烧到“我”的身上,而邱少云却被一团大火包围呢?这个问题虽与课文中心关系不大,但老师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找有关句子读了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又问: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整整烧了半个多钟头,他能忍受得了吗?没有别的办法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义教自然第七册《蒸发》一课,学生对于“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蒸发”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我们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却认识不清。例如:书中要求解释“刚从游泳池出来时,身上为什么感到冷嗖嗖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 ,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事实上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可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同样注重了情感教学 ,可教学效果却各不相同呢 ?为什么一篇文质兼备、包含名家深情厚意的佳作 ,学生在阅读时毫无情感 ,而对那些文法不通、矫揉造作的流行歌词如痴如醉 ?为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 ,讲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 ?要弄清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又是一年结束时,我又在给学生写学期评语,写着写着,笔端的“你很聪明”这句话让我停了笔。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这么多聪明的孩子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这些聪明的孩子身上却总有很多不良的习性?一学期结束了,我让这些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记忆力强、思维开阔的孩子的思想到底有了多  相似文献   

9.
朗读,首先要读得正确。可是直到高年级,学生还是常常读错词句。让学生读《穷人》一课,课文上写的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有几个学生却把“溅起”读成“掀起”。让学生读《詹天佑》,有几个学生把“勘测线路”念成“勘测路线”。上《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课文写的是“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一部分学生却将“找不到”读成“看不到”。为什么在朗读时会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开始,我觉得是学生朗读时粗心,技术不高,但订正了几遍,有的学生还是不能改正过来,看来,这并不全是疏忽。深入地分析学…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前前后后共出现了15次“体验”这一词眼。那么,什么是体验?《教育大辞典》是这样注释的:“体验,就是亲身经历的,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朱熹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辞海》中尚无这一词条。可见,作为教育学术语,“体验”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不过,《辞海》中收录的关于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体验派”的词条中,却可以让我们比较确切地把握“体验”的含义:“强调情感重于理智”,…  相似文献   

11.
兴尽而返     
讲故事: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倒酒,向四下里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就起身来回踱步,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相似文献   

12.
一篇题为《守住亲情》的文章中说:“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亲情”在本意上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学生管理中体现亲情,首先要营造能够维系和增长“家庭之情”、“亲属之情”的氛围,把这种亲情推及到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学生身上。俗话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试教一年多了,总感觉上完科学课很累,更何况连续上完3堂科学课,更是累上加累。我常想为什么科学课上得这么累?课堂上“累”的主角是谁?当然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努力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我试着归因分析,主要有这些原因:1.教师说教的多,学生做的少———“累”的原因之一每上完一节科学课,我就在想我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儿童的合作者、支持者,还是知识的说教者?是啊,学生能表述的,我为什么还要讲解?学生能思考的,我为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能操作的,我为什么还要…  相似文献   

14.
《沁园春·雪》中有这么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当堂质疑:为什么冰封只有千里,而雪飘却有万里?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语言现象呢?原  相似文献   

15.
一、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每篇课文教学之前 ,我都布置学生先预习 ,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词运用、句式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去深思、生疑 ,并将疑问记下 ,新课开始之前拿来交流。例如学生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 ,提出了不少疑问 ,比如 :“全军战士都潜伏在茅草丛中 ,火苗又趁着风势乱窜 ,为什么没窜到其他人身上?”“我们平时烫一下就哭闹不止 ,邱少云真的能纹丝不动吗?”“我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离得很近的敌人就闻不到吗?”甚至有的还提出这样的质疑 :“邱少云身上的炸弹为什么不会爆炸呢?”等等。我马上有选择地对同学们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一、发挥录像功能,将学生带入情境电教媒体直观、形象、具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弥补了语言旁触不到位的缺陷,因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例如教学小语第四册《葡萄沟》一课时,学生对“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为什么人们喜欢葡萄沟的葡萄等存有疑惑,我就运用录像这个媒体来帮助解决。首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葡萄的枝叶长得非常茂密,翠绿的叶子向四面展开,就像夏天人们乘凉搭起的凉棚一样,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绿色的凉棚”这一比喻句。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葡萄丰收了,不仅大,而且多,…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认为,语文老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是这样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第一,通过阅读教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初中课本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挖掘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如,学到布封的《莺》这课,在讨论了莺的特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莺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要写莺不好看的外表,这是否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呢?”学…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平行线时,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画直角、画垂线有专用的工具三角尺,一次就能画出,而画平行线却这么麻烦呢?为什么没有平行尺呢?”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就势说道:“同学们,那你们就发明一种画平行线的尺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赛”观后感征文赛中,20名中学生脱颖而出。暑假期间,他们有幸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周秦汉唐访遗踪”夏令营。在夏令营中,带队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充满了“能识大理,却不懂小节”的矛盾:他们纵论国际大事,口若悬河,会后却不去收拾吃剩的瓜皮;他们一路参观勤学好问,却不知向导游说声谢谢……《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人吴玫感慨万千,写下了《上海小囡留下一桌雪白的馍皮》一文。  相似文献   

20.
课文是一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凭借物。教师应当把教材蕴含的最美好、最高尚的道德情感,高效、优质地传感给学生。教学的着力点可分解如下。 一、运用道德情感“引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课文第一自然段写杨怀远还“刻苦学习英语、哑语和各地方言”,就是一处引发点。杨怀远是一名海轮服务员,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的语言呢?通过思考,学生从中就会感到他学习英语和方言,是为了更多、更好地为海内外旅客服务,而学习哑语,则是满足残疾人的需要。杨怀远为人民服务想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