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戴着脚镣跳舞”是闻一多先生倡导新格律诗的名言,借助它表述新闻通讯中真实性与联想的关系甚觉恰当。我们不妨暂借此名言作个比方。新闻的真实犹如“脚镣”,对新闻中的联想加以限制;联想又如同“跳舞”,在新闻真实的天地里施展才华,舞姿翩翩。看上去,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把闻一多作诗形象地比喻为“戴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批闻一多作诗在选词炼句上的难度,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镜铐跳舞”.我想把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广播评论语言的选词炼句,尽管有些“言重”,但似乎也还是可以的.何以这样说呢?这是缘于广播语言的特殊性.广播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受到许多的限制,譬如,象形文字的语言色彩美无法显现;仿词、双关、谐音、反语、倒装句式等修辞手法难以充分施展;含蓄、婉约、曲笔、讽…  相似文献   

5.
《和平年代》的编剧在接受《文化视点》的访谈时,分析了该剧受到欢迎的原因,认为除了主题、人物等元素外,其人物对自有“一点点”新尝试──秦于雄的“演说式”台词。的确,秦子雄那些以“共和国剩下最后一名军官,那就是我!”为典型的格言式的台词,在剧中俯拾皆是。这些充满演讲风格的语言掷地有声,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军营的环境,军官的身份,加上编导赋予秦子雄的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这种尝试成为了可能。于是,秦子雄这个时代英雄增添了别样的魁力,成为令观众感到惊讶而又喜悦的“这一个”。按说,操纵语言,是每个作者自觉的行…  相似文献   

6.
愈加自由繁杂而"莫测"的媒体环境,我们需要怎样的表情达意?镜头前言传心声的主持人们、讲台前、顾客前、患者前等等所有依靠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工作者们,我们需要如何表达?网络上涌现个体苦难消息不断,也总是出现似乎"理所应当"的评论观点,其实那些消费着别人的不幸的评论言语中,缺失了最起码的对"人"的关怀,缺少有"温度"的语言。可我们如何给予合适的温度,如何传递温度……本文结合春暖花开的意境体会浅谈有温度的声音、如何能表达出有温度的声音?我们为什么需要有温度的声音?而有温度的声音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7.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8.
从“万无一失”谈起郑梦熊经常听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无错不成报”。这是人们对一些报纸差错多表示不满。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对消灭差错是十分重视的。记得前几年在一次中央主要报纸的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人民日报差错率很低,受到表扬。在那次抽查中,差错率...  相似文献   

9.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0.
王会丽 《大观周刊》2012,(10):185-185
“抓阄”在现生活中很常见,人们要在若干个问题中选择其一时,在没有很好的办法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抓阄”的方法。但在“抓阄”的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先抓比后抓机率大,都想先抓而不愿后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要从班上的50名学生中选择1人。在决定谁去的问题采用了“抓阄”制。50个阄中只有一个写有参加,其余的全是空白阄,50名同学按照排定的顺序从中各抓1个,以决定谁参加。那么,先抓还是后抓(后抓人不知道是先抓人抓的结果),对每个同学来说公平吗?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抓到“参加”字样阄的概率相等吗?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1.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2.
江坪 《新闻实践》2010,(4):72-72
互动平台网民参与度的多少,决定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中,人民网互动游戏“网民方队”的创意新颖,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13.
浅议自媒体新闻现象——从“药家鑫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磊 《新闻前哨》2012,(2):58-59
2010年10月下旬,当中国网民还在为河大撞车案纷纷不平的时候,一则爆炸性新闻再次吸引了全国人民的视觉神经——西安一名大学生开车撞人后因担心车牌被记下.于是下车连续八刀将伤者杀死。一时间.民怨沸腾。而此事件最早是在微博上发布出来的。随后各大论坛相继跟进.各种报道中谣言与事实并存。  相似文献   

14.
顶真(又称“连珠”)和回文是两种比较有趣的修辞方法,但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无聊的文字游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意思有它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顶真”与“接力赛跑”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第一个运动员拿着接力棒跑上去把棒递给第二个运动员,第二个运动员接过棒再跑上去把它递给第三个运动员……这种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句首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修辞方法,在修辞学上称作“顶真”。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采的记者们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煤矿方面称,领取封口费的记者有四五十人,而《西部时报》一位拒领的记者说,据他目测有上百  相似文献   

16.
从“千万别刮风”谈起我在40年的新闻生涯中,保存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十分珍贵。那是1994年1月20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人民日报工作时的场景。我同人民日报的其他领导同志列席了那次会议,聆听了常委们对人民日报工作的指示。会上...  相似文献   

1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8.
1899年10月14日,20多岁的伦敦《晨邮报》记者、骑兵团中尉温斯顿·丘吉尔第四次奔赴战场。不久,他在前线战斗中负伤被俘。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趁机逃出,经过60个小时的磨难获得自由。那一刻,他立即向《晨邮报》发出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这篇报道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后来,英国新闻界在论述这一事件时,称之为“丘吉尔形象”,认为其特点就是:记者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且成为它的部分。“丘吉尔形象”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应该说,我们众多的记者和遍布各行各业的通讯员,是有条件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的,其中还有许多人本身就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之中。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丘吉尔形象”呢?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长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提采访“像蜜蜂  相似文献   

19.
“戛纳电影节”这一名词,对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看电视也经常可以听到“ga na dian ying jie”的读音。然而,“戛”字是读作“ga”吗?遍查我国的辞书字典,无一例外地都注明“戛”的字音是“jia”,古文中如通“秸”字时,又读“jie”,如“戛服”(古代征收赋税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有个众芳谈茶的场面。那位凤辣子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结果赚了林妹妹的一句“讨人厌”。可也是,林黛玉乐于给贾家作媳妇,那是因为有个宝哥哥,仅为喝杯茶就要人家作媳妇,未免有点霸道。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在产生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后两个世纪,还真有怕“成为他家的人”,而不敢喝“他家的茶”的事。30年代在上海,有个善写“妹妹我爱你”之类的作家,受到同行的鄙视;鲁迅曾讽刺此人的“小说学”可概括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那人不甘寂寞,大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