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档案》2007,(11):41-41
用酒消毒碗筷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度数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在56%以下。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将变质食物煮沸后食用  相似文献   

2.
贤妻     
鲍文清  卓婕 《出版参考》2005,(10):43-43
1932年,启功20岁时,母亲和姑姑为他相中了一位叫章宝琛的姑娘。  相似文献   

3.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4.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怕的是让孩子受委屈。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天下,落脚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一直盼望着境况好些再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为母亲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双母亲最爱穿的软底鞋,只等待那喜洋洋的团聚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舅舅来了,却被母亲拒之门外。年过半百的他,像孩子一样在门外哭了起来,说:“姐,我错了还不行啊!”母亲不为所动,坚持不开门。  相似文献   

6.
易范 《大观周刊》2012,(23):53-53
隐者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后世,然而有些描写他家庭生活的诗文,展现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兄长难得的情义。本文通过他与母亲、妻子、孩子、弟妹之间的情义,展现他的重情,同时简单分析他重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方永(化名)绰号叫“小孩”,四岁上小学一年级.十五岁就从安徽考入了北京一所高校.同班同学一般要比他大三到四岁。大学毕业后,方水曾经在北京一个营销顾问公司做市场调查.包吃住,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他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预备全心考研。不巧考研前吃药过敏.没能参加考试,不得不回到了安徽家乡的小县城。不过他没回家住.而是问父母要钱,租了一个两百块钱的房子,母亲经常过去给他做饭。  相似文献   

8.
言仰的味道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相似文献   

9.
父母对弈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  相似文献   

10.
1929年4月,在父母结婚后的第六年,我出生了。三个月后,父亲离开了家乡,从此音信渺茫。母亲带着我,在家乡苦苦等待着他的归来。直到我上高中的那年,才从老师口中得知,我们母女俩日夜牵挂的亲人,早于18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1.
田锡如 《档案》2014,(11):46-47
偶翻档案,发现一张抗战时期的宣传画——二十四孝图,生动地再现了汉文帝为其母喂汤药的故事。史载,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敢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而且一病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12.
罗茜 《新闻爱好者》2011,(4):156-157
1999年,当代文学批评家梅蕙兰女士在《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中就说过:"在不知不觉之中他接受并神化着母亲的生存智慧与历史眼光,母亲成了他心目中的巨人。这一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地潜入了田中禾的生命中,并直接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13.
<正>黛茜在夜晚上班。单身的她和同样单身的妹妹一同陪伴着罹患重病的母亲。她没有朋友,不敢去爱,认真守护博物馆便是她全情投入的日复一日。纳特在白天上班。独自生活的他只能遥望曾经亲爱的家人。他从不掉泪,总是开心自在。他眼中的世界美丽浩大,每一个人都比他更努力地生活着。黛茜和纳特只在工作交接班时短暂相逢。当博物馆里接二连三发生奇怪的事情,黛茜开始邀请纳特一同解谜。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决定     
结婚后她一直给他做洋葱吃:洋葱肉丝、洋葱焖鱼、香菇洋葱丝汤、洋葱蛋盒子……因为她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拉了她的手,和善地告诉她一虽然他从不挑食,但从小最爱吃的是洋葱。  相似文献   

15.
“异性的吧?” 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母亲的危言,戴晓蕊置之一笑。她打发母亲睡去,然后坐下来边看电视边等张骥回来。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因为母亲下班后,要去捡破烂贴补家用。一天,母亲轻言细语地对他说:"三郎,你放了学也和妈一起去捡好吗?""不,我要做作业。"他飞快地答道,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这以后,孙红雷开始变得孤僻、沉默。有一天,孙红雷放学回来,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看到母亲正背对着他站在走廊里。"请问,家里有人吗?"孙红雷听到  相似文献   

17.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用酒消毒碗筷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度数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在56%以下。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童年的印象难以磨灭,母亲的世界更难忘怀。在南阳县的一个乡村,周同宾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对农民、对农村那个母亲世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思。后来,他走进大学,走入城市,一往情深地选择散文时,也同样一往情深地确定了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农民。翻阅周同宾的散文,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篇什描写的都是农村和农民。这种情绪使我想起一句深情的歌词:为了母亲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