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视法制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于是,各家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亮相荧屏。如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上海电视台的《庭审纪实》、《案件聚焦》,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南京电视台的《法治园地》、《有请当事人》、《石城警视》,福建电视台的《与法同行》等,普法说法之势日  相似文献   

3.
孙苏卫 《青年记者》2006,(14):89-90
近年来,一些地市电台相继开设了诸如“市民热线”、“行风热线”等投诉类节目,这类节目注意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替社会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适时对热线投诉类节目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有利于广播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播读书类节目的听众市场日渐低迷,甚至有不少节目由于收听率过低而遭停播。本文从节目制作者的角度,梳理广播读书类节目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沿革,探析其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价值所在,进而提出广播读书类节目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冲突的多发.刑事犯罪与民事冲突也对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法制类节目以其对社会矛盾的直接关注.对现实生活冲突性的高度反映,耐涉及到人与人、人与集团.特别是弱势个体或群体与强势力量之间的权益差异和争夺的案例叙述,对于广大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社会安全、公正的广泛探求.受到了电视观众趋乎寻常的期待和欢迎.  相似文献   

6.
刘嘉 《新闻前哨》2009,(12):73-74
分析优秀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型期的广播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敏 《视听纵横》2010,(3):106-107
法制宣传同其它领域的宣传一样,在宣传方式和节目形式上做一番创新改革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常办常新,保持活力,让广大的受众始终成为节目的忠实听众。  相似文献   

8.
黄进  陈昕 《新闻前哨》2005,(12):63-64
一直以来,广播法制节目在题材的选择和深加工方面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导致节目内容空洞贫乏,形式呆板生硬,可听性差。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同质节目层出不穷,广播法制节目制作必须树立高屋建瓴的创新意识,在选题上做严密的推敲和充分的把握,通过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体制矛盾、人治与法治的冲突、司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失衡等问题,为转型社会树立正义与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为执法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只有这样广播法制节目才能以崭新而强有力的姿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寻求到自身的“生存点”。  相似文献   

9.
广播谈话类节目近十几年来成为各个电台争相创办的强势节目。但目前的谈话类节目,真的能让人过耳不忘的并没有多少。谈话类节目注重的是语言的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出闪耀的火花,从而使节目精彩纷呈。这就需要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0.
洪棣 《中国广播》2008,(3):48-49
让普通人了解法律、走近法律,是推进中国法制进程极为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从广播到电视,从报纸到网络,与法律有关的栏目和内容到处可见,而这些栏目和内容,又普遍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这足以说明人们对法律的关注与渴望。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制类节目开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法制类节目已迈入繁荣时期。法制类节目发展至今各个方面基本上进入了成熟阶段,但社会责任意识仍在利益驱动下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倾向日趋加重。因此,要提升法制类节目的社会责任,提高法制类节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制作出更多更好...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法制类节目开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法制类节目已迈入繁荣时期。法制类节目发展至今各个方面基本上进入了成熟阶段,但社会责任意识仍在利益驱动下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倾向日趋加重。因此,要提升法制类节目的社会责任,提高法制类节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法制节目,积极引导受众的法制意识,使受众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3.
刘芙蓉 《新闻爱好者》2010,(10):113-113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全国各地广播法制节目蓬勃发展,广播法制节目的整体水平已大有提高。然而,与广播法制节目蓬勃发展的态势和要求相比,当前一些地方电台的广播法制类节目主持人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亟待充实提高。笔者以为,广播法制节目政治性强、专业性显著、服务性要求高.主持人应当从实际出发.在政治意识、业务能力、知识结构、人文关怀等四个方面综合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广播法制节目在传播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精神、促进法制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节目主持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优秀的法制节目主持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及自身素质,经过本人多年实践,有如下感悟。一、大方向必须稳广播法制节目属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它关注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新法颁布、群众维权、弱势群体、违法犯罪等社会热点,这就要求主  相似文献   

15.
16.
刘楠 《中国广播》2005,(2):74-77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谈话的发展是传媒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感悟,也是人对自己、对媒体的一种感悟。  相似文献   

17.
李双全 《新闻世界》2014,(10):67-68
广播在办好民生热线类节目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节目往往因为策划不到位,服务意识跟不上,解决问题力度欠缺,节目可听性差等原因,导致节目收听率和参与度降低。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民生视角、强化服务功能,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使节目生动可听,才能真正打造广播民生热线类节目的持久生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闻媒体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联出版社出版的《感悟广播》一书,是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张志军的研究集。作为一个老广播工作,读后颇有一些感悟。中国新闻研究工作比较滞后,报纸历史长.情况好一些;电视做为“暴发户”,由于“财大气粗”,大有后来居上的声势;在夹缝中生存的广播,显得身单力薄.研究工作也就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也正因为如此,法制类电视节目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194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必然会有另一种需求将其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广播法制节目承担着弘扬正义、捍卫公理的重要职责。从1985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展全面普法工作,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明确要求“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视、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都应当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作为经常的重要任务”。由此,广播媒体与“普法”重责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