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读者》2004,(1)
考试当中,把自己曾经烂熟于胸的知识忽然忘了,简直是最让人懊丧的事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卡壳”了,脑子忽然停止了运转,一片空白。看着身边同学都在试卷上“刷刷”地写着,你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怎样克服这种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呢?考场上,大家都是分秒必争。当你在一  相似文献   

2.
对娱乐资讯烂熟于心?对各路明星了如指掌?且慢,看看下面这些童年密照,如果你能对号入座,那么娱乐之王就是你!备选明星看页面下方的提示哟!  相似文献   

3.
《父母必读》2013,(10):66-67
谁不想有个聪明宝宝?从胎教到早教,“脑部全面发育有助于造就聪明宝宝”这个概念,每个妈妈都烂熟于胸,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样才算是脑部全面发育吗?你了解宝宝小脑袋“聪明”的秘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或对或错的观点吧。  相似文献   

4.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2,(12):34-35
我们教研组有位年轻的胡老师要上公开课。她拿着《藤野先生》课文来问我:“师傅,这课怎么上啊?”我说:“离上课还有几天,你每天把这篇文章看两遍,同时要勾画圈点并作批注;等到你把文章读透、读到烂熟于心时,自然就知道怎么上了。到时候我再和你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章”字是个会意字,上边儿是个“音”,下边儿是个“十”,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十个音”。按这个解释,文章是从哪里来的呢?把话写在纸上,就是文章。但是这里的“话”不一定是已经说出来的,更多的是指“心里话”,也就是“思想”。那么,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的思想不是头脑里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感受和认识。由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到思想,再到文章,要经过的三个环节是观察、思考和表达。鲁迅先生说,他写文章的过程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静观默察,烂熟于心”说的是观察;“凝神结想”当然…  相似文献   

6.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师:写一个人很有学问都用哪些词呢?生1: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饱读诗书,学贯中西……师:你说的这些词,都是你烂熟于心的,也是人们常会在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时想到的一些套语滥调,这种现象在课文中说近代文艺心理学家称它为……生(齐):套版反应。师:作者对这种“反应”所持的态度是……生(齐):反对。师:那么作者赞成什么呢?生(部分):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7.
一踏进教室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宣布:“我家要买电脑了!我家马上就要买电脑了!”“啊———哈———哈———你家马上就要买一台电脑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家在两年前就买了‘方正’牌的电脑!”平时跟我“有仇”的“小铁蛋”站起来对我得意地说,我羞得真想钻地缝。正在这时,平时半天放不出一个屁的王强也跟着说:“我家买的是‘长城’牌‘奔四’电脑,我玩‘幻影死光’的游戏已经玩得烂熟了……”“你爸爸不是做生意的吗?他买电脑有什么用?”我反问王强。HAONIANZUOWENFUDAO“难道做生意就不能买电脑了吗?告诉你,我爸爸的许多生意都是通过发…  相似文献   

8.
教语文的各位同仁,还有学过《桃花源记》的各位朋友,问你一个问题:想当年陶渊明先生为什么把他幻想出来的那个美妙的去处唤作“桃花源”,却为什么不唤作“杏花源”“梨花源”抑或是“苹果花源”呢?不知道了吧,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小儿科的问题吧.呵呵,告诉你吧,朋友,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去求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的层面。在我教书教到了第十二个年头,也就是在我连续送了六届初三毕业班,已经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考点烂熟于心,就快成为应付中考的魔王的时候,我又重新变成…  相似文献   

9.
网上行     
“你昨天收过E-mail了吗?”“你去了Chinaren的校友录了吗?”“你有ICQ吗?”这些问题就这样悄悄地却又疾速地取代了“你昨天看了什么电视?”甚至于“你吃了吗?”  相似文献   

10.
课文《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课文内容我已经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想不到一次上课时险些阴沟里翻了船。上课了,我首先给孩子们介绍一番许地山先生,孩子们还是蛮有兴趣的。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开始了。我是第一批校级骨干教师,又是学校的中层干部,我再三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选中了五年级的一篇老课文《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我对上好它很有把握。为了让教学过程万无一失,我设计了详细的教学环节,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教师评价语言。每一个环节我都烂熟于心。课,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得很顺利。没想到,一上完,老师们纷纷向我质问:“大渡河在黄河上面吗?”“长江上游!”我自信地回答。“一个学生说红四团的战士在泸定桥上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黄河里去,你为什么不纠正呢?”“真的,我怎么没听见…  相似文献   

12.
●《高老头》片断精选(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傅雷译)“嗳,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你想成功吗?我帮你。你可以测量出来,女人堕落到什么田地。男人虚荣到什么田地。虽然人生这部书我已经读得烂熟,可是还有些篇章不曾寓目。现在我全明白了。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越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伯你。只能把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抓备课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什么才是语文课较为理想的备课呢?本文试图联系语文课的正反两面经验作一些探讨。一、要备读“备读”是什么意思呢?目前有不少老师备语文课,只是满足于将语文书翻翻看看,对照“教学参考资料”、“备课用书”,“教案选集”一类书籍,“熟悉”一番内容。仅仅这样,实际上是够不上“备读”的要求的。所谓“备读”就是教者切忌一不开口,二不经心,务必花一番功夫研读一下教材本身,求其烂熟  相似文献   

14.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位杜老师教地理。杜老师教课教出了艺术教出了绝招儿,他把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国地图、主要物产、矿藏、人口、气候、位置等情况都烂熟于心。杜老师上课基本不带教案和课本,经常在外边散步,课代表过来一叫“杜老师,该你的课了”,他就应一声“嗯,知道了”,就慢慢踱过来。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在教学中对教材烂熟于心,对知识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其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人听了他的一节课后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  相似文献   

16.
柳展雄 《读写月报》2022,(14):16-17
<正>除了外貌和穿着打扮之外,最能“暴露”一个人背景的莫过于口音。你开口之后,你的故乡、你的家庭情况,甚至你的性格,都可能被人迅速地捕捉到。当“阶层”和“口音”被绑定在一起的时候,也难怪人们那么执着于标准的“字正腔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鄙视链?人们为什么会执着于口音?英语的口音有怎样的流变?好莱坞和流行文化又是如何塑造它的?  相似文献   

17.
多方面表达     
经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遐想”的观察、构思阶段,作文就进入“一挥而就”的表达阶段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动漫,如果你的脑子里浮现的还只是《灌篮高手》、《最游记》、《名侦探柯南》这几个烂熟于心的名字,那么你真的太out了。日本动漫界火速得甚至有些残酷地推陈出新的快节奏造就了最in的一代动漫新品早已开始了他们拉拢人心的“Y世代争宠计划”。6套当红超新DVD的宠爱度大挑战,绝对引发又一轮的动漫狂潮:  相似文献   

19.
《称象》是第四册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的故事。课文上完后,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了,复述起来也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劲。但对文章里包含着的“化整为零”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是否领悟透了呢?我在自己脑子里画了个问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让学生仿照“曹冲称象”做个小实验,再  相似文献   

20.
细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 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 ——“小”可以变成“大”。千里长堤溃于小小蚁穴, 万贯家财毁于一时疏忽, ——“小”可以毁掉“大”。亲爱的同学,你关注过周围的小事吗?你思考过“小”和“大”的关系吗?你感受过经一步—个脚印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吗?你见到或听说过因小小的失误而酿成大错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