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潘金莲与宋惠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惠莲从出场到退场一直是与潘金莲扭结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分析她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两个形象。她们都是社会底层人物,都扮演了人生悲剧。其悲剧意义在于,她们都扰乱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两个女性形象的成功,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她们个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风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画廊靓丽女性。她们的共同之处有三: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脆弱、消极;郝思嘉执着、坚强。她们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王熙风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郝思嘉的“正剧”命运(新生力量)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3.
安娜和苔丝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两个悲剧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她们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鸣凤与四凤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使”型人物,而她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地位、性格缺陷、思想缺陷等。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还需要从性别、阶级等级和文化心理角度来探究。  相似文献   

5.
霍小玉是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她们都经历了十分相似的悲剧式命运,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她们出淤泥而不染,并在污泥中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原因,她们都难逃悲剧命运的摆布。这两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相似的悲剧命运,本文将对这两篇小说的悲剧性及造成这种悲剧性的根源作一个初步的比较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老舍和沈从文通过对“妓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书写,展示了她们人性美的一面,同时指出了造成她们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提出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掌握“经济权”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娟  王晓凌 《现代语文》2007,(9):102-10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相似文献   

8.
"茶花女"玛格丽特和"臭水沟里的白莲花"陈白露都是让人又恨又爱的人物形象,她们的悲剧命运让无数人动容。让玛格丽特和陈白露堕入深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从自身来说,她们"二重性"的性格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本质原因,爱情悲剧的因素也占有极大的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那个黑暗丑陋的社会里,作为交际花的玛格丽特和陈白露是逃脱不了悲剧命运的。  相似文献   

9.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悲剧美的艺术风格,其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更是发人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作为悲剧性人物所体现的悲剧性格,以及她们的悲剧结局和命运,来探讨她们的悲剧美以及她们悲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中,女性意识的醒目及固守不容忽视,那些表面上看来写个人情感或仅从女子角度察看生活的作品。实际上已包含了她们对世界普遍的认知,包含了她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自我反省。她们的作品中更多情感与情绪特征的表露,形成了一种浓浓的悲剧氛围;几乎所有新时期女作家自身或作品中都呈现一个情感转化进程,包括旧的自我的否定与新的自我认同之间的一段空白,而悲剧性正在于对这种空白和认知的不断重复。  相似文献   

11.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权本位价值观念出发,以<尘埃落定>中的3位代表性女性形象为对象,分析权本位观念对她们的巨大影响.她们经历不同,却在权力面前殊途同归.其人生悲剧,既显示了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也显示了作家对社会人生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女性尽管在五四曙光的普照下,踏上了追求自身解放的征途,但由于身陷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依然如铜墙铁壁般的环境中,加之她们又深受这种环境的浸染,身心承载着重负,这不仅阻碍了现代女性蜕旧变新的脚步,而且使她们时常陷入身心撕裂的困境之中,使她们难以挣脱悲剧阴影的笼罩,难以挣脱囚禁身心的藩篱。蘩漪的悲剧让我们认识到那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时代里女性解放的艰难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萧红、姜敬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她们独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也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在作品中元时元刻不在传达、渗透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是以女性视角来写作的,因而两位的作品显现出深刻的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和张爱玲笔下的长安虽然诞生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国度,但是她们却存在着鲜明的共同之处:丰厚的家业没有给她们幸福、单亲家庭是她们的梦魇、专制的家长成为她们终身的桎梏、无望的爱情与婚姻为她们的悲剧人生画上了苍凉的句号。总之,家庭和家长成为制造她们悲剧的元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曹植的人生悲剧并非肇始于曹丕称帝,在此之前他早就已受到其父曹操的冷遇;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并不仅仅在于曹丕的忌恨和迫害,而在于他那慷慨不群、任性而行、不自雕励、不周世务的悲剧性格。正是这种通脱放达的性格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从而演成了他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一直是苦难的负荷者、牺牲者,她们没有自主意识,更没有生命的觉醒,女人的任何一种举动和价值都不 会是自我给予的,包括她们的坠落与升腾、生与死,她们的悲喜剧都出自作为男权象征的历史之手。《源氏物语》中紫姬和《红楼梦》中宝钗这两个 男权社会中“最完美女性”的悲剧告诉我们:在男权社会下,她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她悲剧的一生,造就了其词作浓郁的悲剧气氛,故其词总是渗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词作中的具体体现,并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和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及其女性身份,分析了这种悲剧意识的成因,从而揭示了李清照词悲剧意识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20.
黛玉和婴宁是我国古代小说巾两个不朽的女性形象,二人一哭一笑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在哭笑的背后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本质。黛玉和婴宁一生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她们一样的人生悲剧,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仅是黛玉和婴宁的,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性情在世俗社会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