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需要教师的"善问"与学生的"会问".  相似文献   

2.
杨素华 《广东教育》2007,(12):95-96
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提问--回答",按谁问谁答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三种基本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根据英语课堂学习的特点,都必须按照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反馈这一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问—答"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方式,不仅在传统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还伴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介手段的演进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传统"语录体"教育文献的典型代表,《论语》中留存的孔门师生问对记录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意蕴.从"发问者"的角度阅读和分析《论语》,不仅有助于体察其文本的编撰特点,还可以得见孔门核心弟子群体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  相似文献   

5.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然而,传统的教学仍局限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单调的模式中,久而久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降温",学习积极性骤减,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有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需要教师的“善问”与学生的“会问”。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提问不能只满足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流动,更应该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和习惯。要将这个单向流动变成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多种形式多种流向的互动模式,才能使得课堂更加高效,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故而提出从问导到导问的课堂教学提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论语》中涉及师一弟子问对的记载为素材,分析其中弟子发问,孔子答与不答、如何解答;孔子发问有何特点,对弟子的回答作何表示;弟子对孔子的解答如何反应。从这一侧面窥测孔子施教的生动情景。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语行平的一部书,多由对话组成,这部书对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语言特点以及孔子本人语言使用的风格,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试结合现代汉语问句和答句研究的成果,对《论语》中较有特点的省旬进行简要的分析。1.1从形式上看,问答结构中的答句一般是陈述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充分地提供同话人所需要的信息,更好更准确地达到交际目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反问句作为答话出现,不过反问形式的答句具有某种语用上的效果。这在《论语》中也是如此。例如: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篇有段师生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就是"过犹不及"著名成语的由来.意思是说: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的故事,是"过犹不及"的典型.说明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理解的局限和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视对话为谈话,注重表层互动,忽视师本、生本、师生的深层交流;教师仍存在难以割舍的“导演情绪”,将对话预设在死胡同里,致使对话演变成新的满堂问、满堂答,使对话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优化策略以增强对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  相似文献   

14.
"质疑—共解"是一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采用"质疑—共解"的方式,教师必须备疑,才能在"生问生答"时,承担起"一根线"的作用,保证质疑的品质与共解的水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并通过追问指导学生的回答,在生本、生生和师生的多重对话中达成共解。  相似文献   

15.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而言的,而启发式教学也经历了从"师问生答"到"生问生答"的转变过程。填鸭式教学就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教师只管讲。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那位老先生就是典型的填鸭式,"先生自己也念书",被文中的情景所陶醉,  相似文献   

16.
最近,连续听了十几节课,有老教师示范的观摩课,有青年教师成熟的汇报课,特别是对一位中年教师的数学课上的群体答问印象颇深。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一评一答”的答问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繁,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这种落于俗套师烦生厌答问模式的弱点是:师生关系不平等,氛围不和谐。整个课堂教学容量小,密度低,信息少,效果欠佳。然而,这位教师积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群体答问模式: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每一问至少两人以上多达十几个人回答。这样的问题模式,缓和了师生间的紧张气氛…  相似文献   

17.
正一、谈话导入,观察"不同"1.我和数学X老师有哪些不同?(指导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2.指导学生说自己的外貌。(板书:外貌抓特点)二、快乐游戏,发现"不同"1.游戏:《大风吹》(生拍手问,师答)大风吹,吹什么?小书虫捧起书;大风吹,吹什么?开心果笑一笑;大风吹,吹什么?小马虎拧耳朵;大风吹,吹什么?胆小鬼躲起来;大风吹,吹什么?活泼开朗  相似文献   

18.
<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的程式化现象是普遍的。如果"可逆"一下,或者说改变一下,即转换一下角色,变为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那会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会发现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时的爽劲没有了,让他们自己问问题,他们大多会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反思了。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是否给他们创造了提问的氛围。也许,我们并未腾出让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没有真正去放飞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善于以至不会或不敢提问。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需要理论指导和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学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语文教学的专业实践规范,才能够正确、真实、有序地实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曾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新的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满堂灌"、"一堂言"、"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了当前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案例 一:把 时间留 给学 生 于永 正老 师教学《全 神贯 注》。 师 :刚才 几 个 问 题的 答 案 都 在课 文 里 面 ,请 你们把 课 文认 真 地 读 一遍 ,边读 边 思 考 :为 什 么 说一个 下 午 学 的 东 西 比 多 年 学 的 还 要 多 ?( 师 巡 视 ,表扬读书 认真 的同学 ) 师:书 读完 了,问题 的答 案找到 了没 有? 生:找 到了 。 师 :其实 我 担 心 的不 是 能 不 能找 到 答 案 ,我 最担 心 的 是 小 朋 友 能 不 能 把 书 读 好 —书 读 好 了 , — —答 案 自 然 会 有 的 。再 念 一 念 ,好 不 好 ?看 看 于 老 师的担心 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