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小说的边缘模糊性,往往使它成为文化、历史、宗教等的集合体,并借助这一点,从<聊斋志异·黄英>中读出了其主旨:即作者面对传统生活的断裂--前英面对平民、士阶层面对商阶层--的困惑与焦虑,以及试图对此所做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小说评点价值的首要层面是其阐释价值,而阐释价值主要来源于评点话语中那些解说小说内容的阐释性评点。本以《聊斋》冯评与但评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两家评的四类阐释性评点——词句阐释、内涵阐释、情节阐释和结构阐释,总结了冯镇峦、但明伦在《聊斋》评点实践中所创造的阐释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了它们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变革加剧,士的作用得以发挥。他们掌握化,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同时,士的独立人格也被树立了起来。士能够保持高度的人格尊严,藐视王公贵族,敞屣权势利禄,重义轻利。士人的光明人格与高尚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在主观修养的道路上愈走愈高。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对爱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同时又耐人寻味。在这些爱情故事之中,既有直观的现实基础,又有理想的爱情升华。作者蒲松龄所书写的爱情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极尽想象之能事,《聊斋志异·宦娘》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其独特,本文主要从其人物关系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浅论《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救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6.
章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贤德类女性形象及悍妒类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发现:明清之交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使蒲松龄在女性形象上传达出了一定的新气息,但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思想使他对女性的塑造更多地趋于传统的美德与品行。清初思想界经世致用的观念影响使他笔下的女性富有理性、实在的精神,由此构成了《聊斋》的伦理化视角。  相似文献   

7.
冰火 《现代语文》2004,(12):7-7
阅读导引:《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的思想,融入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一部“孤愤”之作: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作者赋予这些异类以人类的面貌、思想和情感,描摹世态人情,讽刺了社会黑暗,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黄英》是一则充满深意的寓言,它深刻地反映了新兴生产方式在明代中叶产生发展的状况以及这一生产方式对旧文化的改造、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在专制主义和旧文化的围剿下不久就衰亡了,从而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走向强大的宝贵机会。  相似文献   

9.
《陆判》在蒲松龄写科举主题的同类作品中算不上特别典型,较难获得文学研究者青睐,倒是民间有些以它为改编对象的戏曲和影视剧作品.如果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此作品,能让普通读者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世的经验,有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陆判》是一部非常值得关注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狐狸精形象,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纷繁复杂的狐狸精社会,通过对各个狐精故事的考察,探索其中的相关细节,可以从包括姓氏、籍贯、经济、教育、婚姻、成员突出特性等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对全书的狐文化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转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必然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冲突,也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伴生关系,但是向着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是发展的必然。在转型过程中文化原有形态的解构和重构成新形态的过程是窥看转型社会发展细节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点。在转型社会,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调整,作为社会核心的人,也要进行调整。因此,以文化解构和重构为路径的转型社会文化形态分析,对于了解文化形态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文明创造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30多年里,翻译领域形成了多种新兴理论。根茨勒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研究了五种新的理论,即:翻译工作间、翻译科学、翻译研究、多体系理论和解构。本文在根茨勒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翻译本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领域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前,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主要有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之分.本文在解构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运用能力描绘法,对"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重构,具体划分为"经师能力标准"、"技师能力标准"、"人师能力标准"和"事师能力标准".  相似文献   

15.
先进典型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传播,价值观日趋多元,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群众对先进典型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全面。与此同时,对先进典型的解构成为部分青年对待先进典型的方式,消极的解构严重伤害了先进典型的价值,降低了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启发性。对先进典型的科学重建是增强先进典型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红字》中的珠儿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通过文本分析,首先确立邪恶与正义,纯真与老成,神秘与存在,虔诚与反叛四组二元对立,运用解构主义理论,消解对立,从而实现对珠儿的人物形象的深层分析。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联系源文和译文的过程中,它同时解构和建构双方的文化身份.通过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解构成分和建构成分,以及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可以得出解构和建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而源文的解构和译文的建构都不是绝对的.虽然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身份,这种独特之处也只是相对的,仅明显地表现在文化的核心区域.在与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聊斋志异》女性世界的分析发现,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思想以及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影响使蒲松龄对女性的塑造更多地趋于传统的美德与品行,由此构成了《聊斋》的传统伦理文化视角;现实的窘迫与人生的热望形成了蒲松龄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借幻想世界中的女性抒写内心的渴望以获得假想性的满足,由此构成了《聊斋》中穷士心理视野;《聊斋》近似于民间采风的独特取材方式,蒲松龄所生活的乡村环境,使他长期深受民间文化的汲养,这决定了《聊斋》的乡村文化视角,使得其中的女性形象贴近自然,富有民间劳动妇女的健康美。多重文化视角的撞击与交融使得其中的女性观和情爱观呈现出复杂的情态。  相似文献   

19.
冯内古特对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内古特认为,传统小说遵循因果假设和僵化的时间与内容概念的表现手法,不适用于表现德累斯顿毁灭这样一个非逻辑性的题材。他需要一种既给读者提供可以理解的叙述,又不显得是以理性解释事件的小说形式。他尤其需要一种将持续时间视为第四维的小说形式。冯内古特在小说《五号屠场》的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解构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模式,同时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叙事模式,使历史与想像结合,现实与幻想结合、历时与共时结合,使作者成为小说文本的解释者,从而重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