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湛纳希以气之流行、阴阳之循环、五行之相克相生的汉族古代哲学思想,解释宇宙万象,认为以天地、日月、星辰、万物所构成的宇宙自有其道,这就是和谐。所谓宇宙之道,包括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其中天道——和谐观,在尹湛纳希的文学创作中,逐步演变成了和谐、匀称、圆满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思想家面临着双重的启蒙任务 :不仅要启发个性意识 ,争取个性解放 ,以打碎封建专制统治 ,更要启发全民族的整体意识 ,增强集体凝聚力 ,以团结起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为启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寻求救亡之术 ,中国近代哲学家毅然放弃了虚荣的自尊 ,开始学习新学 ,传播西学 ,倡导以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来改造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动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属大势所趋 ,不得不为 ,因此这种转型有被迫的性质 ,但从其历史地位、作用上看 ,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 ,处于世纪之交的整个中国社…  相似文献   

3.
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一个立足于虔诚的信念和繁琐的礼仪上,一个基于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论证.但是哲学又是从宗教中脱胎而出,有着宗教的痕迹与烙印。所以,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由培根首创的、经霍布斯和洛克完善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非常重视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轻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当这一经验论原则进一步由贝克莱和休谟发挥时则逻辑地演化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一转化过程暴露出经验论原则的局限性:过分将认识拘泥于感觉经验,不懂得抽象的含义和作用,在认识过程中抛弃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与实践哲学是赫尔巴特开创的近代教育学的两座基石,而近代教育学之所以走向分裂,原因即在于作为教育学基石之一的实践哲学的沉沦。从本源看,实践哲学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行为,而不是抽象的先验的理念活动。赫尔巴特把可塑性概念的论述放在以实践哲学为基石之一的教育学的核心位置,以之淹没了具体的历史的生命实践,必然导致本真的实践哲学的蜕变进而引致近代教育学的分裂。欲治愈近代教育学的分裂,有必要回归本源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古代哲学的滞后性已然显现,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已成必然。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的转换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哲学是在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古今中西之争中形成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中国近代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历史观问题、认识论问题、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论问题、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现了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变革与继承统一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海德格尔对近代哲学的视野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中心,而认识中包含着主、客分裂的矛盾。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以及一些现代哲学家都把解决这一矛盾作为自己的使命。但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学家并未能真正解决这一矛盾,原因是他们的哲学视野过于狭隘,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使哲学面对更加广阔的存在论视野。海德格尔为此作了终其一生的尝试。本文拟从近代认识矛盾的提出和初步解决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这一尝试作一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哲学在近代以认识论的身份出现。认识论把人和对象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极──主体和客体,放人认识关系之中进行考察。海德格尔认为,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未能真正解决主、客体分裂的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把哲学的眼光从认识论中抽出来,面对更加广阔的存在论视野。他本人对此进行了尝试。本文拟从近代认识矛盾的提出和初步解决出发,对海德格尔这一视野转换的尝试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与古代的认识哲学是任借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处处显示了差别和对策,本文以认识器官的更迭,认识对象的转变,认识方法的变化和认识宗旨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的认识哲学从古代的道德论向近代的知识论的转型,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哲学的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沈红宇 《文教资料》2007,(35):87-88,83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三观"教育中世界观的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世界观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明确了世界观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角度,通过分析比较世界观和哲学的不同点,明确提出世界观教育的内容不应只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应是包括各类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然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而情感的培养则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近代化的实现,自我意识这一近代性哲学概念由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来,并经过对封建伦理思想的批判而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真正把自我意识提高到哲学高度,从理论上概括的还是西田哲学。  相似文献   

14.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对它作了新的诠释,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此转型的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的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把柏拉图哲学界定为“客观唯心论”,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等著作中明确指出心灵、意识不仅以感官为工具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还以它自身为工具思考实在本身,以及那些适用于一切事物的范畴。柏拉图对理性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为以笛卡尔、康德等人所代表的近代哲学把心灵或意识作为整个世界的最后根据的理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成吉思汗的成功,主要是磨难与乱世的实践培育出了他的天才,提出了其成功三大因素的合力论,认为成吉思汗的功业背后反映出游牧文化骁勇善战等传统与异族先进文化荟萃融合的事实。文章论述成吉思汗的宗教自由、吸收异族文化等政策和治国、治军、用人等杰出思想为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7.
实证主义哲学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但近代中国对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吸纳和改造更多的是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即它首先是被作为了一种改造社会、除旧布新的工具,其次才以哲学的面目出现。当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近代中国也缺乏新式文明根源的社会机制,因此,中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在理论上没有建立多少令人值得称道的东西,但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相似文献   

19.
本质上,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类实现生存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现代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一是身体技术被忽视;二是人类基本目标迷失;三是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克服技术的以上影响: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现代器物技术并行发展与运用;建构技术价值判断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开端的中国哲学启蒙道路之所以坎坷,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哲学革命之所以难产,其原因之一是宋明理学的桎梏作用。“五四”以后中国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才开辟了近代哲学革命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